
張梅終於等來了一個晴天。玉米地里,收割機轟隆作響,她彎腰撿起一個玉米棒子——個頭小了些,但顆粒金黃,揣進兜里,另一隻手拿著空的化肥袋。
她從地頭走來,穿著咖色的厚夾克,「現在都霜降了,麥還沒種上呢,玉米還沒收,往年晚麥都種上了,現在只能等著。」她對《南方人物周刊》記者說,並撥開手裡剛撿的這棒玉米,「芯已經霉了,往年的玉米可比這大多了。」
家在河南周口的張梅種了50畝玉米。幾個月前,為了抗旱,她曾與丈夫沒日沒夜地到玉米地里澆水,「澆完這頭澆那頭,很多人晚上都擱地里不回家。」從大旱中救活的玉米,到了秋收時,卻被連日的陰雨淹了。玉米泡在地里,機器進不去,只能人工收。不少農民走進地里,用盆、桶,甚至船,在陰雨中搶收玉米。
河南省氣象台的監測顯示,2025年9月1日至10月中旬,河南全省平均降水量達349.6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2.6倍,創下1961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的同期之最。這場雨的波及範圍極廣,河北、山西、陝西、山東等地均不同程度受災。

▲2025年10月26日,河南周口,張梅在還未收割的玉米地里 圖/本刊記者 劉璐明
收割機在地里轉了三圈,又開走了,「不敢收,裡面都是水,俺就是打圈收一下。」張梅又去掰下來幾棒玉米,有的發芽,有的發霉。
極端天氣的背後是對農業體系的考驗。南京財經大學糧食和物資學院教授錢龍告訴《南方人物周刊》,這次多年難遇的秋雨既是自然事件,也是一場系統性壓力測試,暴露出農業基礎設施和應急體系的不足,提醒我們必須重新審視農業體系的基礎能力和適應能力。

從大旱中搶回來的玉米泡在陰雨里
在張梅的印象中,這場陰雨持續了一個半月多,晴了幾天之後,又開始下雨,路上晾曬的玉米只能淋在雨中,「捂起來發芽更快。」
張梅也是一個養牛專業戶,家裡五口人,有5畝地。從養牛開始,為了節省飼料錢,她開始承包土地,從5畝到十多畝,再到30畝。「就今年種得最多,增加了20畝,結果(要)賠錢,幾十年也沒這樣過。」
幾個月前,河南遭遇極端高溫乾旱天氣,她和丈夫一起,每天在地里忙活,從天明澆到天黑。「前面澆著水,後面就旱了,澆不過來,旱得有的稈都沒出把,正常玉米能長這麼長。」她用手比劃著。澆地僱人要200元一天,為了省錢,她每天都「扎」進地里,一遍遍地澆水。
終於等來的這場雨卻把玉米泡爛了,收割機進不去,玉米爛在地里發芽。即便是收回來的玉米,因為得不到及時烘乾晾曬,很多也發了霉。
她養了七十多頭牛,本想著自己種地節省飼料費,「霉了,不敢喂。」他們0.5元一斤把自己種的玉米賣掉,再以1.3元一斤的價格買東北玉米喂牛。「發霉的玉米人家收走了弄啥呢,可能還是弄飼料。」
她算了算種地成本,50袋化肥花費7500元,玉米種子近4000元,打葯三遍共3600元,澆地半個月,「該收了又淹了。」提起「靠天吃飯」,她表示反對。她覺得自己一直在為種地付出努力,旱了就澆水,蟲多就打葯,「不能靠天。」
近些年,雖然不是每年都風調雨順,但都還足以應對。比如2024年雨下得大時,夫妻倆弄個電機抽水,抽了兩天兩夜;七八年前也有過一次,下了二十天雨,她把玉米花生拉到附近在建的二樓空屋裡,晾了半個月,沒有壞也不發芽。「但今年不一樣了。」
從下雨那天開始,王根力一天要看幾十回天氣預報,原來一天只抽一盒煙,現在一天要抽兩盒多。他今年50歲,家在漯河市舞陽縣,是一個500畝地的承包大戶,種了200畝花生,300畝玉米。十幾年前,他在礦上幹活摔過腿,「出不去了,才回來種地。」
地里泥深至膝蓋,工人穿膠鞋拔不出,只能光腳幹活。王根力給《南方人物周刊》記者算了一筆賬:土地承包費600-800元/畝,300畝玉米承包費約20萬元,化肥6萬-9萬元,收割費3萬元,還有種子和農藥,三十多萬元的種地成本;濕玉米直接售賣,一畝僅賣兩百多元,算下來僅6萬多的收入。
「收的連地租都不夠,不用說買化肥、農藥和收割了,今年的花生爛到地里,都發芽了,薅了的花生也沒法從地里拉出來,裡邊全是泥。」王根力說,像他這樣的承包戶在當地還有很多,「一百個是有的」,還有人承包了一千多畝地。
張今家在河南南陽市新野縣前高廟鄉,今年已經70歲,兒子在村子裡開診所,他靠種地補貼家用。「我活到70歲都沒見過這麼長的連陰雨。洗的衣服很潮,晾不幹。門前的院子里種的菠菜,9月底種的,到現在都沒長出來。」
他和老伴開著三輪車,雨下小點就趕緊去地里,前後跑了一二十趟,「摘摘晾晾,都晾成黑的了。很多花生都泡在地里發芽了。幹了的話再找個脫粒機打打。好的花生只能賣兩三塊錢一斤。」
不管陰天晴天,他都抓緊時間晾曬。往年一畝地的花生收入大概能有1200多元。張今介紹,一畝地需要兩袋化肥共300元,還要買種子、打葯、犁地,「不賣一千多都劃不著,但現在都不知道收花生的人還要不要。」談及明年,張今說,「不想種了,都老了。」


救災、烘乾的多重難題
受災各省都在全力保秋糧保麥播,「整個國慶節到現在感覺一刻都沒有停下來。」河南周口一位農業機械負責人提到。
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糧食作物處工作人員告訴《南方人物周刊》,為全力搶烘搶曬,省財政緊急安排下達5000萬元補貼資金,支持各地用於烘乾機械獎補和秋糧收穫補助。周口、開封、許昌市的財政分別緊急安排1000萬元、500萬元、350萬元的專項資金,支持秋糧搶收搶烘和安全收儲。9月下旬以來,河南全省新建烘乾設施303台,新增烘乾能力1.2萬噸,總烘乾能力達37.5萬噸;全省累計烘乾玉米、水稻490萬噸。
在加強改造和引進方面,河南省將履帶式收穫機換裝割台納入補貼範圍,換裝割台7014台;將輪式收穫機械換裝三角履帶、加裝驅動輪胎納入省級補貼,改裝1487台;省內調度履帶式收穫機5500台次,跨省引進履帶式收穫機3080台,以緩解搶收壓力。
多項措施出台,的確為搶收助力,提高了烘乾效率,確保「濕糧」變「乾糧」。但以上措施主要惠及種植大戶,不少農戶向《南方人物周刊》記者反映,烘乾站大多是收糧點,部分烘乾站出現拒收散戶濕糧烘乾的情況。散戶量少,對烘乾站來說烘乾成本高,不少散戶無奈只能選擇低價將濕糧賣給收糧點。
家在河南周口扶溝縣的劉麗家中有20畝地,機械不能下地,她就和家人一起手掰玉米、薅花生。她告訴《南方人物周刊》,「我們周圍基本上沒有人去烘乾站烘乾,直接就6毛錢(一斤)按濕糧賣了。本來就賠錢了,烘乾(費)也比較貴。」
河南之外,山東、山西也分別撥付了1.5億元和4000萬元救災資金,但大多都將補貼發放至提供烘乾服務的企業。一位烘乾相關負責人向《南方人物周刊》提到,「將補貼發給企業的確更有效,有助於提高濕糧轉化為乾糧的效率,降低烘乾成本;農戶誰烘乾了、哪些沒烘乾,難以統計;烘乾企業應該在收到補貼後,提高收購農戶濕糧的價格。」
農民在雨中搶收回來的糧食,大多堆放在家中。劉麗提到,之所以未能在收回來之後直接將濕糧賣給收糧商,是因為不是每天都有人收,自家也沒有烘乾設備。
錢龍指出,在補貼政策的設計上,一些獲得補貼的烘乾企業仍存在壓價收糧的現象,農民並未直接受益,這一現象值得深入思考。可以考慮優化補貼機制,例如像耕地補貼一樣直接打款給農民,根據損失面積發放烘乾補貼;或對烘乾企業實施績效補貼,依據服務農戶的數量和質量發放激勵,調動企業的積極性;還可以試點「補貼券」機制,讓農民憑券在烘乾點使用,企業再向政府兌換補貼,實現企業與農戶的雙贏。
張良是河南漯河市某鄉鎮的副鎮長,自家也種著4畝多的花生。「地里黏糊糊的,踩進去拔腳都費勁,三輪車根本開不進去,只能蹲在泥里、彎著腰一點點薅。」
在該鎮,百分之八九十的土地都種花生。張良解釋,主要是種花生收益要比種玉米高。在今年的極端天氣之下,種糧大戶受影響很大,往年他們靠花生摘果機收地能省不少事,今年卻只能大量僱人,「人工的工錢比較高。」
張良介紹,該鎮沒有烘乾設備,最近的烘乾機器在周圍鎮上,但沒幾戶農戶願意拉著花生跑那麼遠。「大部分農戶不想烘乾,因為烘乾還得掏錢。」他坦言,烘乾設備屬於企業所有,「人家不會給你白白浪費烘乾設備,浪費電。」大多數散戶寧願把花生攤在地里、院子里。
為了讓農戶儘快處理收穫的花生,該鄉鎮也臨時放寬了晾曬限制。往年出於交通安全考慮,公路上基本不允許晾曬糧食,「今年遭了天災,總不能不讓群眾處理收穫的糧食吧。」如今各村的開放式廣場、道路兩邊,全攤滿了剛收回來的花生,「大家天天盯著,就怕再下雨。」

▲河南周口,發芽的玉米 圖/本刊記者 劉璐明

極端天氣頻發,農業面臨系統性挑戰
錢龍告訴《南方人物周刊》,黃淮海地區是中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這次秋雨造成的災情對糧食產量肯定有一定影響,但具體損失目前還難以準確評估。「從區域來看,受災情況存在明顯的不均衡,一些地勢低洼或品種敏感地區受損較重,而部分區域較輕。此外,受災程度還取決於各地的應急水平,比如烘乾設備調度、基礎設施與排水能力等。」
這場雨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他指出,2025年,副熱帶高壓的位置偏北、強度偏強,導致暖濕氣流長期滯留在黃淮海上空,打破了往年秋季乾燥涼爽的氣候格局。颱風「海葵」等殘餘環流北上,帶來了大量水汽,與冷空氣交匯,進一步加劇了降雨的過程。疊加全球變暖的背景,過去認為的「小概率事件」,未來再次發生的概率逐漸增大,並可能逐漸成為「新常態」。
「從根本上看,這次災情既有自然因素,也暴露出農業基礎設施和應急體系的不足。黃淮海地區以旱作農業為主,多針對一般性災害做預案,對連續陰雨這種『特大災害』準備不足,排水系統、農機適應性都存在短板。輪式機械難以進入泥地作業,烘乾設備覆蓋率不足,部分農戶仍依賴自然晾曬,連續陰雨導致糧食霉變嚴重。這次事件揭示了基礎設施、機械體系、應急調度等多方面還存在一些薄弱之處。」錢龍稱。
為什麼在科技不斷發展的今天,農業仍無法改變靠天吃飯的現狀?
錢龍認為,即使在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農業受自然系統制約的特性依然存在。科技進步能夠減輕風險,卻無法徹底消除「靠天吃飯」的現實,「農業本身是開放的自然系統,光照、溫度、降水、風等多重因素交織,天然具有隨機性和複雜性。科技能做的,是減少風險、提升應對能力。例如,改良培育耐旱、耐澇品種,通過遙感、大數據、人工智慧實現精準的氣象預測,以及通過人工調節如增雨消雨等手段減輕不利天氣的影響。科學在農業應用方面的前景廣闊,但不能完全消除農業風險。」
他指出,提升農業體系的「韌性」是未來的核心方向。韌性意味著在遭受衝擊後具備抵禦、恢復和再生能力。在硬體層面,應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完善溝渠和排水系統,科學布局烘乾中心,提升機械裝備的多樣性和適應性。在軟體層面,應健全農業保險體系,完善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小農戶的利益機制。在生態上,應適度恢復濕地和植被,增強自然調節功能。「只有將科學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制度設計與農民支持有機結合,農業才能在不斷變化的氣候中保持穩定和安全。」

▲河南周口,農機手駕駛收割機嘗試收割玉米 圖/本刊記者 劉璐明
冬麥晚播怎麼辦?
在實地走訪中,《南方人物周刊》記者發現,大部分農民還未開始播種小麥,不少人表現出焦慮的情緒。張梅的玉米地還沒收完,地勢低洼的仍存積水,她已經做好放棄這一季小麥的準備,「不行就等明年直接再種玉米。」承包戶王根力也表示,「就看天了,天旱我還可以人工澆,下雨誰也擋不住。麥子種得晚,長得會稀一些,出苗的麥苗數量少。」
對此,河南農業大學教授、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原副組長郭天財告訴《南方人物周刊》,9月以來的連陰雨,導致收秋種麥茬口偏緊,多地農田土壤濕澇,部分田塊積水,農機無法下地作業,給秋作物適時收穫滕茬、小麥適期適墒整地播種帶來極大困難。
但他也表示,晚播小麥不一定減產。他舉例:2021年黃淮地區遭遇歷史罕見的特大秋汛洪澇災害,導致小麥大面積晚播,次年產量仍創歷史新高,許多當年11月底播種的小麥「一根針」「土裡捂」越冬,第二年畝產仍超千斤。這是因為冬小麥生育期長、自我調節能力強、管理迴旋餘地大,是世界公認的穩產高產作物。且已有完善成熟的晚播小麥「四補一促」應變技術,即選用晚播早熟的品種,適當增加播種量,提高整地播種的質量,科學施足底肥,加強冬春管理促弱轉壯。
他指出,需要注意的是,越是晚播麥田越要提高整地的播種質量,「寧可晚種幾天,也不粗耕濫種。」對田間有積水和土壤水分飽和的地塊,及早排除田間積水,瀝出耕層滯水,待耕層土壤相對含水量達到70%-80%,「手握成團,落地即散」,地表土壤露白、腳不沾泥時再整地播種。對11月下旬土壤偏濕、大型農機仍不能進地作業的田塊,可用帶有苗帶旋耕功能的旋耕播種機播種或鐵茬免耕播種等措施搶時播種。
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糧食作物處人士向《南方人物周刊》表示,針對小麥晚播,已提前做好機械、技術、物資等方面的準備。河南將加大工作力度,確保麥播面積不減少,繼續穩定在8500萬畝以上,確保麥播質量不降低;指導各地制定小麥晚播「一縣一方案」,保障種子、肥料等物資的供應,推廣深耕整地、藥劑拌種等關鍵技術;抓好「四補一促」技術措施的落實。
郭天財提醒,抗濕晚播小麥因冬前積溫不足,根弱、苗小、分櫱少、長勢差、抗逆能力弱,若遇冷凍年,難以培育壯苗安全越冬。據預報,2025年秋冬可能會有弱拉尼娜現象,要加強監測預警,提前做好防禦凍害、乾旱、濕澇等災害天氣的抗災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