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31 10 月

一場拉鋸式馬拉松 川普政府將重新審視對中關係

何清漣     2025年10月30日

一場拉鋸式馬拉松 川普政府將重新審視對中關係

今年開始的關稅戰硝煙四起,至今對中關稅戰沒贏,川普因此需要迅速以贏的姿態階段性了結這場爭戰。(美聯社)

  中美經濟戰註定是場拉鋸式馬拉松

10月30日是美中兩國領導人正式會面,不過在川習會前夕,根據美中雙方最高談判代表對週末的貿易談判釋出積極信號,以及川普本人在社媒上的發言,雙方將簽訂的這項協定本身帶有交易性質的休戰,中國一方將恢復購買美國大豆並推遲對稀土礦物實施新的管制措施,美方則包括擱置新增關稅、回撤因中國在美國芬太尼危機中發揮的作用而對其徵收的20%關稅,並可能暫不採取新的對華政策行動。10月29日,《華爾街日報》敏銳地發現新動向,發表《推倒舊格局,川普「另起爐灶」重建美中關係》,
稱「川普在第一個總統任期內摒棄了美國沿襲數十載的對華接觸政策。如今,他準備重啟這一方略,但要為之另立規則。」自基辛格以來形成的美國對華政策可概括為:接觸、合作、影響、改變(顏色革命),細分則是基辛格確定前兩點,柯林頓加上的是後兩點。至於川普重新回到的「接觸、合作」包含什麼內容,將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

  中國有限妥協緣於川普與國內經濟壓力

不少分析者都認為,中國已經學會如何在貿易戰中像美國那樣有效地升級應對與巧妙反制,不僅在貿易戰中掌握主動權,更在塑造未來全球經濟與權力格局,《經濟學人》與AEI的布蘭茲只是其中的兩位。但在我看來,這只是從川普1.0開始將會延續很多年的中美經濟戰的第二個回合,以美中兩國的實力而言,這兩個回合作為進攻方的美國沒大贏或許可算作輸,但今後中國面臨的美國側翼包抄,即利用美國的實力壓迫china+1的「1」,以及與中國有重要經濟關係的「荷蘭安世」第二、第三、第N排斥疏離中國,孤立中國,才是中國未來要應對的最大麻煩。因為中美兩國對世界各國的支配與壓制能力(說得直白點就是傷害能力)畢竟有很大差距。

與中國交往經驗豐富的前副國務卿坎貝爾看出關鍵所在:「川普的關注點是短期的、政治性的,而習近平則專註於維持與美國的長期競爭。」美國這些年蒙受極左之禍,川普1.0時期,正值民主黨傾盡全力在美國進行顏色革命之時,川普除遭遇民主黨與主流媒體全面圍剿之外,還遭遇共和黨建制派各種方式的打擊與不合作,2018年3月開始對華貿易戰之後,除了在2020年1月與中國簽了一紙第一階段貿易協定之外,收穫不大。今年開始的關稅戰硝煙四起,至今對華關稅戰沒贏,川普需要迅速以贏的姿態階段性了結這場爭戰。

2018年美國對華貿易戰讓中國產生了極大危機感,在美國內亂不已的情況下,中國對東南亞國家採取了china+1戰略佈局,大量中國製造採用貼牌、轉運等方式繼續銷往美國與西方國家。我將這稱之為「中美側翼戰」,要想讓這些國家聽命於自己,比的是傷害能力,這方面美國具有極大優勢,中國無法企及。除此之外,中國的青中年失業率高企、地方政府債務不斷攀升,民眾消費意願低迷,都是中國當局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綜合平衡之下,中國必須做出一定妥協。

簡言之,川普需要現在有份成績單,習近平需要時間,此時達成協議,可算「雙贏」。

通過美中關稅戰與九三閱兵,部分敏感的西方媒體對中國的認識已經更新,這至少有助於川普政府重新審視對華關係,不再輕敵。(美聯社)

  西方從「致命的自負」到面對中國科技進步

國際媒體對習近平的關注,這些年政治上集中在他的內部清洗與加強社會控制;經濟上集中在房地產衰退與大規模失業和他對私有經濟的打壓,以及低端勞密型產業的china+1佈局;外交上聚焦於他與普京的友好合作及中美關係交惡,完全忽視了他從2015年以來對產業結構轉型的佈局。被美國在2018年斥為「仿製、偷盜、剽竊美國技術之集大成」的《中國製造2025》,就是習近平主政第一任期內由總理李克強主持完成的。在美國對華貿易戰的壓力之下,北京被迫在2019年放棄了《中國製造2025》,但很快不事聲張地成立了規模為210億美元的「國家製造業轉型升級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對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和電力裝備這三個領域進行投資,帶給西方製造業嚴重挑戰的中國出口產品「新三樣」(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就是
2021年以來陸續推向國際市場的,在這些中國製造如洪水般淹沒國際市場,習近平正式提出「新質生產力」的說法,海外中文媒體一片嘲諷之聲,但西方投資界與工商界人士在中國製造的傾銷下,意識到中國要將自己變為製造業的「亞馬遜」,最終結果是擠垮西方國家的製造業。

2025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結束,推出了新的五年規劃聚焦於人工智慧,晶元和主導全球生產鏈,在中國經濟通貨緊縮和地緣政治緊張的陰影下,中國此舉公開表明希望通過推進技術革新贏得與美國競爭,以前中共提升科技水準是支持增長和減少不平等,現在重點是與美國競爭,就是在與華盛頓的戰略對峙中,中國希望加倍投入人工智慧
、先進半導體、量子物理學和太空探索,以確保其技術主權,這是關乎中國尤其是中共生存的優先事項。

通過美中關稅戰與九三閱兵,部分敏感的西方媒體對中國的認識已經更新,這至少有助於川普政府重新審視對華關係,不再輕敵。

《華爾街日報》在《中國新五年規劃為與美國更激烈的科技對抗做準備》(10/24/2025)一文中,檢討了過去西方媒體對習近平的輕視,重新評價了中國於2015年發佈的《中國製造2025》,認為該計劃為該國設定了要主導電動汽車、航空航太和半導體等尖端技術的目標並成功實現其中許多目標,在催生一批全球贏家的同時,也擾亂了相關產業的全球格局。該文引用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的卡特婭·德林豪森(Katja
Drinhausen)的說法,承認在「習近平上台時,這些規劃仍被視為官方套話,未必很有分量,但過去十五年的情況表明,這些規劃蘊含著影響力,特別是如果與投資、資源和激勵措施相結合的話——這套模式已經取得了成效。」

  美國仍然擁有強大的科技創新優勢

但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網站10月23日連刊兩篇文章,稱中國正在贏得這場和美國的貿易戰。美國智庫企業研究所(AEI)的常駐學者、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國際事務教授布蘭茲(Hal
Brands)10月19日甚至發文斷言,中國已經贏得了這場川普想贏的貿易戰。這只是階段性的評價,如果中國以此自傲,那是愚蠢。

中美之間的競爭是長期的,這次中國沒輸,但受創嚴重,而且,中美兩國在今後的競爭中主要是科技創新能力的競爭,美國的強勢在於擁有強大的科技創新優勢。如《2024
年全球巨頭:塑造我們未來的 100 家科技公司終極榜單》(Global Titans 2024: The Ultimate List
of the Top 100 Tech Companies Shaping Our
Future ),美國科技的集群優勢遠高於中國科技。其他幾個榜單,比如福布斯的《全球百強數字企業》(Top 100
Digital Companies)也展現了相同的結果。

在川普第一個任期內參與對華貿易談判的前美國助理貿易代表丹尼爾·巴哈爾(Daniel
Bahar)比較清醒,他認為:「貿易休戰不會改變美中競爭的路徑,也不會增進美中之間的信任。」也就是說,美中這輪休戰,兩國都是為了爭取時間,繼續化解對方帶來的風險,例如中國推動晶元領域的自主可控,以及美國加緊建立替代性稀土供應鏈雙方,同時為下一場貿易摩擦做更充分的準備。

可以判定,在未來的科技戰中,美國的科技對中國仍然具有極大優勢,弱點在於國家意志的搖擺性。這種搖擺性源於總統任期與兩黨政策,日益激化的社會分裂也加劇了這種搖擺性,川普個人的善變(戰略不確定)將更增加這種搖擺性;中國則勝在國家意志的連續性,國內各種社會矛盾雖然多,包括黨內清洗,但不影響這種連續性。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