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4 11 月

一個月少了2億單,中國這行業奄奄一息

網約車訂單暴跌,不是一個好現象。

網約車和外賣行業,被譽為支撐國內靈活就業的兩大行業。但今天,網約車訂單量率先出現了暴跌。

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今年9月份全國網約車訂單量7.58億單,較2024年同期減少了2.31億單,這已經是連續三個月減少超過2億單。

而2024年9月份,中國網約車還有9.89億單,一年過去,直接減少2億單,跌了23.4%,對行業來說,影響不可謂不大。

今年和去年相比,網約車司機其實是更多的,多地都發布了網約車市場運力飽和的通知,但更多的司機,反而出現了更少的訂單,這是怎麼回事?

沒人打車背後,其實是非剛需的市場縮減。

打車這件事,從來就不是剛需。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打車其實是消費升級的象徵。過去人們為什麼要打車?通常來說要麼是趕時間,要麼是圖方便,不想擠公交地鐵太麻煩。

所以,打車意味著便利、快捷、效率高,而這些都是消費升級的特徵。畢竟更高的效率,更便利更快捷的出行方式,背後往往意味著更高的回報。

一個月少了2億單,中國這行業奄奄一息

換言之,雖然打車貴,但因為我掙得也多,所以儘管打車稍貴,但相比我的收入,我還能夠接受打車比公共交通貴一些。

但是,類似的想法早已經是過去式了。

這幾年打車其實是比過去幾年便宜的多。至少就我自己的感受而已,今天打車甚至是比十年前更便宜,當然這也許只是我的錯覺。

前幾天,我從A打車到B,距離有七八公里,坐車二十分鐘,只付了13元錢,當時我就感慨,現在打車是真的便宜。

打車為什麼便宜了?

那還是因為沒人坐了,這就和這幾年各行各業的降價促銷是一個邏輯。

沒人打車的原因也很簡單,過去人們出行打車是高效便利,背後的邏輯是日益增長的財富和收入;但當收入和財富都不增長,甚至開始負增長的時候,那你打車再高效也沒用,因為人們的時間變得更便宜了,不值錢了,那麼打車趕時間的說法,自然也就站不住了。

說一個真事,朋友在一家咖啡店上班,住的地方離咖啡店有點遠,十幾公里,但為了省錢,朋友每天騎共享單車上下班,僅僅是騎車就要騎一個小時。

這在過去,是無法想像的一件事。

消費降級和消費升級是一樣的邏輯;背後都有一個讓人無法拒絕的理由,不管是出於高效便利,還是出於省錢,當網約車訂單開始下滑的時候,本質上就意味著越來越多人選擇了這麼做。

消費降級,用公共交通替代網約車出行,已經成了越來越多人的常態。

有消費降級,就有消費升級;還有人拿汽車銷量上漲的事情舉例,認為網約車訂單下滑,是因為汽車銷量上漲導致的,這意味著很多人都自己有車了,所以不打車。

但這個觀點其實站不住腳。因為之前中國汽車銷量上升是更快的,但網約車訂單並沒有下跌這麼快,尤其是今明兩年。

因此,網約車訂單下滑,最大的原因就是需求減少了,而需求減少可以說是消費者更省錢了,但換個說法也可以說成,網約車的應用場景少了,所以訂單少了。

需求減少,我自己也有很大的感觸。

去年一年,我經常打車,除了一兩公里太近之外,其餘距離我們幾乎都是打車出行,不管是三四公里,還是二十多公里,我都選擇打車出行。

當然,出行需求雖然沒有那麼頻繁,但的確是幾乎每次必打車。

當時我認為,坐地鐵公交太麻煩了,而打車要更方便快捷一些,因為我的收入能夠支撐我這麼做,覺得這樣對我來說更「划算」。

但今年情況完全不同了。

由於收入的暴跌,我再也沒有打過遠距離的長途車。尤其是那種二十多公里的,去年我還經常打車來回往返,但今年這種二十多公里的路途,我都是乖乖坐地鐵。

不是打車打不起,而是地鐵更有性價比。

時間?現在時間對我來說,已經約等於不值錢了。

當同樣的單位時間產出只得到更少的回報時,時間對很多人來說,其實就等於不值錢,這個時候那些所謂提高效率的付費服務,就會面臨訂單減少。

例如打車。

打車不是剛需,看電影也不是剛需,就連去線下餐飲就餐,也不是剛需。

今年國慶檔,中國電影票房差一點直接回到了十年前;無獨有偶,美團本地CEO王莆中也說,今年線下餐飲堂食客單價,也幾乎回到了十年前的水平,這些都說明消費需求正在萎縮,那些傳統意義上的剛需,最終在周期的影響下,也不可避免出現了縮減。

我想,最終唯一能夠堅挺下去的,可能也就只有外賣了,畢竟打工人上班吃飯的需求,是真實存在的;但即便是外賣,按照王莆中的說法,今年美團新增外賣訂單中,也有70%以上都價格低於15元的。

外賣和網約車,都是靈活就業群體;而這兩個行業目前又都面臨著供給過剩,需求不足的問題。

以網約車為例,訂單雖然在減少,但網約車司機反而越來越多,從而也導致網約車單價越來越低。

沒辦法,一些司機只能用更長的工作時間換收入了。但如果能夠用更長工作時間來換收入,這還算是比較好的。

在其他更多行業,你的收入根本無法用更長的工作時間來換,例如白領,加班沒有收入,加班是義務加班,這個時候你的額外工作時間,就很難換成更多的收入。

做銷售也是一樣,你在外面跑再久,打再多電話,如果沒有實際的成交,你的收入也不會有什麼區別。

從這個角度來看,為什麼有那麼多人願意跑網約車送外賣?答案也很簡單,因為收入可以更高,收入上限和自己的工作時長高度綁定,可以多辛苦一點,但也可以多賺一點。

但其他工作,你多辛苦一點,未必能夠多賺一點。

網約車訂單下滑,和其他行業的消費下降一樣,背後的原因其實大家都知道,而這種關注更像是一種呼籲,那就是能夠重視一些問題,並試圖改善這些問題。

就目前而言,經濟動能轉換期的陣痛,各行各業的價格戰,應該還要持續一陣子。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