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強自身」到「輻射全省」
「一個跟濟南很像的城市」,山東當地媒體曾這樣形容福州。
同為東部沿海經濟大省的省會,濟南被省內經濟大市青島「強壓一頭」,省會首位度在全國都比較靠後,而福州也曾被泉州力壓多年,在一眾省會城市中,顯示度並不算高。
過去幾年,兩城一度「同頻」發展——2020年,GDP雙雙突破「萬億大關」;站在「十四五」開局新起點,也都從省級層面獲得支持,明確「強省會」戰略……
眼下,「十四五」即將收官,濟南主動「握手」。11月5日至6日,濟南市委書記劉強和市委副書記、市長於海田帶領黨政代表團到福州學習考察。這是繼2024年福州市黨政代表團到訪濟南之後,兩座城市再度跨越千里的深度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兩座城市中,濟南曾一度是「領跑者」,但自2022年開始,福州GDP已經連續三年領先濟南,從省會「首位度」來看,近年來福州「強省會」的步子也走得更快一些,首位度有了較為明顯的提升。
「十五五」規劃建議中提出,要「優化區域經濟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站在新的發展節點,這兩座肩負相似使命的省會城市,如何相互借鑒產業培育和都市圈建設經驗,一同實現「強自身」到「輻射全省」的關鍵跨越?
1
趕超
濟南和福州的「雙向奔赴」,可以追溯到三十年前。
早在上世紀 90 年代初,兩市就締結了友好城市關係。近年的高頻互訪,兩地將合作主題明確聚焦到「強省會」這一共同目標上。
同為東部沿海經濟大省的省會,濟南和福州曾長期面臨「省會首位度偏低」的相似困境。轉機出現在2020年,兩市雙雙突破「萬億大關」,以此為新起點,山東和福建都提出了「強省會」戰略,推動兩座省會城市加快崛起。
從進度看,福州走得更快——自2020年邁入「萬億俱樂部」後,四年間連續超越泉州、南通、西安、濟南、合肥、佛山六城,GDP排名從全國第23位攀升至第17位。

而在福建省內,福州自2021年重回「經濟第一大市」後,GDP總量已連續4年位居全省第一,與泉州、廈門之間的差距連年拉大。2020—2024年間,其省會首位度從22.82%提升至24.65%,「強省會」戰略的成效初顯。
對比之下,濟南在同一時期也實現了全國經濟排名的進位,由第18名前進至第17名,但省會首位度始終在14%以下徘徊,未體現明顯提升,距山東省「2025年全省經濟首位度達到16%」的預期目標仍有差距。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經濟系副教授丁長發在接受城市進化論採訪時分析,福州自數字中國建設峰會落地以來,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有效帶動紡織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數據顯示,福州數字經濟規模從2018年的2800億元躍升到2024年的7900億元,數字經濟年平均增長近20%,數字經濟對福州經濟發展的貢獻度也從35%躍升到56%。
此外,福州還依託沿海優勢,推動航運、化工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等臨港產業的集聚發展,加快工業體系向綠色化、現代化轉型。
這些經驗,正是濟南南下學習的重點。此次濟南市黨政代表團的福州之行,實地走訪了恆申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東南(福建)汽車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點位,深入探討產業升級與區域協作路徑。
考察過程中,劉強明確表示,希望兩市在良好合作基礎上,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等方面互學互鑒,深化拓展各領域交流協作。
2
轉型
濟南一直在尋找更進一步的可能。
今年前三季度,兩市GDP雙雙突破萬億元規模——其中,濟南GDP10433.7億元,同比增長5.4%;福州GDP10005.35億元,同比增長5.7%,換句話說,濟南領先了福州420多億元。
這樣的劇情也曾在去年三季度上演,彼時濟南也曾領先福州320多億元,但最終在四季度被福州反超,全年GDP落後福州700多億元。
從產業結構來看,差距主要在於二產——濟南二產增加值落後了福州605.14億元;進一步看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濟南全年同比增長6.4%,福州則是9.0%。
當地專家曾指出,濟南傳統產業如機械製造比較突出,雖然大數據、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增速較快,但產業集群效應尚未充分顯現。
加快推動製造業數字化轉型,濟南曾出台專項行動方案,提出到2027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覆蓋率要達到90%。

圖片來源:攝圖網501625316
如丁長發所說,福州在這方面走得更快。截至目前,福州全市累計數字化轉型改造立項試點達569家,從試點企業改造驗收總體情況看,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74.94%,比改造前提高12.1%。
在智改數轉推動下,近年來福州形成新型功能材料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以及信息技術、光電、氫能源、生物醫藥等4個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催生產業協同的聚合效應。以恆申控股集團為例,從一根尼龍繩起步,逐步構建起覆蓋化工、化纖和新材料的全球產業生態圈,成為全球最大的己內醯胺生產商。
正因如此,濟南此次南下取經,重點關注了恆申控股的全產業鏈、東南汽車的新能源轉型等案例。如濟南當地媒體報道所述,上述案例對濟南的高端製造、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來說,具有跨區域產業協同的深層機遇。
就在不久前,濟南、福州兩市科技局就科技創新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深化兩地科技合作機制建設,在科技創新平台共建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
「濟南與福州在產業發展上各具稟賦」,丁長發表示,兩座城市在產業協同、技術互補、經驗互鑒等方面合作空間廣闊,可以取長補短、攜手同進。
3
畫圈
本次兩市交流的重點,還包括都市圈建設。
實際上,早在去年福州市黨政代表團到濟南考察時,福州市委書記郭寧寧就明確表示,建議兩市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相互借力,聚焦都市圈建設發展等,共享資源、密切協作。
都市圈是城鎮化的主要空間載體,也是參與區域競爭合作的重要平台。目前,濟南與福州均已獲批國家級都市圈,通過輻射帶動周邊城市,形成協同發展的合力。
從都市圈批複時序上看,福州都市圈走在全國前列,2021年獲批成為繼南京之後的第二個國家級都市圈。在都市圈的賦能下,福州GDP時隔22年再次超過泉州,且領先優勢持續擴大,強省會地位不斷鞏固。

福州都市圈範圍示意圖 圖片來源:《福州都市圈發展規劃》
濟南都市圈發展規劃則於2024年初獲國家批複,成為北方第五個、黃河流域第三個國家級都市圈。《濟南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2025—2035年)》(徵求意見稿)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具有較強國際影響力、區域帶動力和創新引領力的現代化都市圈」。
「強省會」不僅要做強自身,更要輻射帶動周邊。目前來看,兩大都市圈在輻射協同方面仍面臨挑戰。
丁長發認為,到目前為止,福州對南平、莆田、平潭等周邊地區的「虹吸效應」大於「擴散效應」,在產業帶動、引領區域均衡發展上的作用尚未充分體現。
同樣,濟南都市圈也面臨內部協同不足的問題。濟南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經濟師鄭博川等人曾撰文表示,濟南都市圈多個城市在產業發展上缺少統籌謀劃,城市的產業重疊可能導致資源配置的分散和競爭的加劇。

圖片來源:《濟南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2025—2035年)》徵求意見稿
需要注意的是,隨著近年國家級都市圈不斷擴容,「抱團發展」成為區域競爭的新選項。
「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迫切需要以『強省會』參與國內國際競爭。相比之下,東部沿海省份普遍有多個經濟增長極,如山東濟南、青島、煙台,福建福州、泉州、廈門,江蘇南京、蘇錫常等,更適合構建多中心均衡發展的格局。」
丁長發分析指出,東部省會不必刻意追求「一家獨大」,更重要的是保持開放包容態度,聯動省域範圍內的其他都市圈,共同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
以濟南為例,從山東全省來看,青島發展比濟南要好,其港口資源、地理位置、營商環境等優勢,是濟南所不具備的。因此,濟南都市圈的建設不能局限於「圈內循環」,更應在全省「一盤棋」中找準定位,與青島都市圈等實現功能互補、錯位發展。
在「強省會」的共同命題下,濟南與福州再度握手,不僅是經驗互鑒的取長補短,更關係到山東與福建在全國區域競爭中的整體表現。兩大沿海省會如何從「單點突破」邁向「區域共進」,或是接下來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