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手」,掐住了特斯拉的萬億市值
「核心提示」
新能源汽車交付創新高,沒有換來特斯拉股價大漲,原因之一是真正被期待的人形機器人,還是沒有量產的確定性。不過,人類真的需要人形的機器人嗎?
特斯拉,被「一隻手」困住了。
10月23日,特斯拉發布了2025年第三季度的財報。營收281億美元,從上季度的同比下跌11.78%到本季度的增長12%。在49.7萬輛這個創新高的季度交付數據之下,增速達到7.39%,從負轉正。
結果財報發完,第二天開盤前特斯拉股價跌幅一度超4%,今天(美股時間10月23日收盤)特斯拉股價報收微漲2.28%至448.98美元\\股,不過比起月初高位已經跌去了近5%。
新能源汽車交付創新高沒有換來股價大漲,原因之一是真正被期待的機器人,還是沒有量產的確定性。
馬斯克自己曾多次表示,自動駕駛和人工智慧才是特斯拉未來增長的關鍵點。他在社交媒體上稱,公司約80%的價值最終來自人形機器人Optimus。
這次財報會議上,馬斯克稱特斯拉將在2026年年底開始建造一個百萬產能的Optimus生產線,但眼下更確定的是供應鏈缺失、靈巧手難突破的風險。
馬斯克執著於人形機器人的背後,到底是資本需要故事,還是人類真實需求。
1、叫停的Optimus
三年之後又三年!
一個多月之前,特斯拉公布了「宏圖計劃4.0」。機器人成了「絕對C位」,馬斯克甚至表示:未來特斯拉80%的價值將來自於機器人。
結果,這話說完沒多久,量產Optimus這件事情就傳出被暫停了。
在財報會議上,馬斯克聊起了量產機器人的難度——
沒有供應鏈:汽車有成熟的供應鏈、計算機有成熟的供應鏈,但是機器人沒有。想要量產機器人,特斯拉需要從零建立一個供應鏈,難度可想而知。
事實上,這並不是Optimus第一次被推遲。
自2021年馬斯克在AI Day首次提出「打造會走路、能工作的通用機器人」概念以來,這個項目已經歷三次大的節奏變化。
第一次是在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