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居家照護患病妻子11年:把私人痛苦活成公共的光
2020年初冬,《照護》中譯本出版,我買來看了,那是我第一次聽說凱博文的名字。此前,他在中國大陸出版的書已有《道德的重量》《苦痛和疾病的社會根源:現代中國的抑鬱、神經衰弱和病痛》《疾痛的故事》《重新想像全球健康:導論》,在他出版的四十多本英文著作和編著中,佔比不到十分之一,有的署名是中文名凱博文,有的是英文名直譯阿瑟·克萊曼。後來他告訴我,八十年代初期,他在上海的舊書攤看見自己那本研究台灣的書被譯成了簡體中文,封面上作者的名字是別人。
凱博文是國際醫學人類學界和精神衛生領域的代表人物,作為精神病學與醫學人類學教授,他在哈佛大學任教逾四十年,近十多年來,他更多地以一名家庭照護者的身份出現在公共視野,講述他照護阿爾茨海默病妻子十年所遭遇的私人痛苦,以及一種普遍的越來越嚴峻的制度性困境。
2025年春天,在義烏,我無意中聽復旦大學社會學系的張樂天教授說起,他和人類學系的潘天舒教授主編了一套人類學叢書,其中有一本是凱博文的《道德的重量》。2007年,凱博文攜病情較重的妻子瓊來上海,在同道們的幫助下,不可思議地完成了十幾場講演和授課。張樂天教授的夫人沈老師回憶起當時的情景,瓊已經失明,也不能與人交流互動了,但凱博文會低聲地給她解釋來到面前的很多東西。沈老師見過一些輕視農村妻子的名教授,她問凱博文,你為什麼要這樣照顧她?凱博文說,妻子這樣照顧了他36年,她生病了,他才有機會照顧她。
我還沒有見過凱博文,但已經聽人說起他的不少事情。那種讚許或敬重的語氣,自然有智識上的成就和社會層面的影響力,但更多的,只能是出自人格層面的魅力。有兩個星期,那本《道德的重量》(What
Really
Matters)作為睡前讀物,我仔仔細細地讀了兩遍。我知道這裡的「道德」不是離我們的腦子更近的魯迅講的「仁義道德」,而是更接近康德講的「道德律」,是那種人必須嚴肅對待的東西,是決定一個人本質性存在的東西。讀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