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倒垃圾到副業商機,法媒解析台灣創新制度。(法新社)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台灣街頭響起「給愛麗絲」與「少女的祈禱」旋律時,許多國人早已習以為常,但在外媒眼中,這卻是一項獨特又高效率的垃圾收運制度。法新社28日刊出專題報導,探討台灣垃圾車文化如何演變成一種社區凝聚與創新商業模式,並指出,這套制度近年出現兩種「副業型創新」,引起國際注目。
報導指出,這些固定時間穿梭街道、播放古典音樂的垃圾車,讓台北市如同一座大型協奏樂團,居民依約出門倒垃圾,年長者甚至提前抵達,邊等邊聊天,形成獨特的社區社交場景。78歲的李淑寧(譯音)受訪時表示,每天與鄰居見面、聊聊天,既當運動,也是一種生活樂趣。
然而,在這日常節奏中,也孕育出兩種獨特的服務型「副業」角色。第一類是如76歲的楊秀英(譯音),她受聘為社區的「代倒垃圾人」,一人負責28戶人家的垃圾分類與投遞,每月可領新台幣1萬1200元,成為長者自主創造收入的實例。
此外,還有由台灣青年創辦的社會企業「Tracle」,推出一款預約倒垃圾App,讓用戶可指定時間由平台媒合的助理上門收運垃圾。Tracle強調「節省使用者時間、提升生活品質」,並以協助弱勢就業為目標,目前在台北部分區域試營運,每次收費約為新台幣100至300元不等。
報導指出,事實上,台灣清運制度的轉變起於30年前。經濟起飛後,垃圾量暴增,回收率低落、掩埋場爆滿,環境抗爭四起。政府遂推動全民分類、垃圾不落地政策,並以藍色專用袋制度,鼓勵減量與回收。
台北市環保局長徐世勛表示:「一開始大家覺得不方便,但後來發現街道變乾淨了,就認同這是好政策。」台北市垃圾焚化量較2000年大減3分之2,回收率則從2%飆升至近67%。他還笑說:「垃圾車幾乎都很準時。」
來源: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