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今年的諾貝爾獎獲獎名單開始陸續出爐了。
據報道,截至目前,今年拿到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科學家,分別是美國的瑪麗·E·布倫科、美國的弗雷德·拉姆斯德爾、日本的坂口志文,他們獲獎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在外周免疫耐受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貢獻;
而與此同時,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則是英國的約翰·克拉克、法國的麥克·H·德沃雷特、美國的約翰·M·馬蒂尼,他們獲獎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在量子力學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
而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者,則是日本的北川進,英國的理查德·羅布森,還有美國的奧馬爾·M·亞吉;而諾貝爾文學獎,則是由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卡撒茲納霍凱獲得……
然而,當今年的這些諾貝爾獎名單陸續出來後,我發現在我們的網路上,開始有一些教授大咖,被我們的網友們群嘲了。
第一位被群嘲的大咖,就是這位:
因為這位黃維大咖,曾經在十年前表示——十年後,諾貝爾獎在中國大地出現的頻率將會成為常態,諾貝爾獎在中國將會成為家常便飯,這是沒有任何懸念的事情……
然而當這幾年的諾貝爾獎名單陸續出來後,人們開始發現,這位大咖十年前的話雖然是很好聽,然而好聽是好聽,但是這些話說出來後,迴旋鏢十年後再打回自己的臉上的時候,是真疼啊……
而今年當諾貝爾獎名單公布後,在網路上引起熱議的第二位大咖,就是饒毅教授了。
為什麼饒毅教授會引起爭議?
因為饒毅教授也在9號那天,做了一個中國科學家今後是否能獲諾貝爾獎的預言:
饒毅教授預言,25年後,中國的諾貝爾獎得數將會超過日本,因為日本目前已經出現了政策和文化性錯誤。
而查一下日本的諾貝爾獎得數你會發現,目前日本已經有了31個諾貝爾獎了:
如果饒毅教授的預言成真的話,那這就意味著,我們從明年開始,至少每年要獲得1-2個諾貝爾獎,只有這樣,饒毅教授的預言才能成真。
所以當看到饒毅教授的這個預言之後,有大V發文表示,饒毅教授這是想做黃維教授第二嗎?為什麼饒毅教授要做這種這麼冒險的預言呢?
而且還有網友表示,饒毅教授如今已經63歲了,而他的預言要到25年後才能兌現,那時候他都已經88歲了,不知道88歲的饒毅,還能不能記得起他今天說的這些話呢?
而當這兩位大咖說出這些話後,還有人發現了這兩位大咖以前的一些事迹。
例如上面的黃維大咖,就有網友發現,這位大咖,簡直就是論文界的「玉皇大帝」。
因為這位大佬,在不聲不響的情況下,就默默干出了近3000篇論文:
可能有人不知道近3000篇論文是什麼概念,那麼我今天就來解釋一下。
查一下我們能看到,黃維大佬,是1963年出生,而他是1992年畢業,那麼他畢業的年齡,就是29歲。
那麼,我們按他從一畢業就開始瘋狂寫論文來算,那到現在,他總共經歷了2025-1992=33年,所以這就意味著,他是用33年的時間,就寫出了2737篇論文。
那這又意味著什麼呢?
繼續算一下你就會發現,33年一共寫了2737篇論文,那麼他每年就能寫(2737÷33)≈83篇論文;而這就意味著,他每個月就能寫出(83÷12)≈7篇論文;那麼這又意味著他只需要(30÷7.4)≈4天,就能寫出一篇論文了。
從大學畢業開始,每4天就能寫出一篇論文,就問你牛不牛掰吧?
眾所周知,物理界最大的大佬愛因斯坦,一輩子也只寫出了11篇論文,但是這位黃維大佬呢,則是到目前為止就寫出了近3000篇論文——這頂尖的論文數和這頂尖的學術水平,即便愛因斯坦看到這位大佬,我估計也得向這位大佬敬杯酒再叫聲老大哥吧?
而且更厲害的是,這位黃維大佬,畢業後,他還當過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然後又任南京工業大學校長,再然後,他又擔任西北工業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而後,又任西北工業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校學術委員會主任、江蘇科技大學客座教授,再然後,又任亞太工程組織聯合會(FEIAP)主席,而且還是不少科學院的院士…
不是校長就是主任,不是常委就是主席,不是教授就是院士,身兼那麼多職位,還能在百忙的工作中抽出身來每4天就干出一篇論文,看來論文這種東西,在這位大佬眼裡,簡直比小學生的寒假作業還好寫啊!
而饒毅教授呢,則也被網友發現了以前的一些事迹。
那就是在董小姐事件鬧得沸沸揚揚的時候,饒毅教授則站出來表示,4+4模式沒有問題,董小姐家不是權貴,大家不要錯怪王辰教授:
而當時饒毅教授發出這些觀點後,網友們則紛紛對其觀點表示了不認可:
實際上,黃維教授和饒毅教授對外說我們今後拿諾貝爾獎將會成為「家常便飯」的這些預言,表面上確實是很能振奮士氣,這類話的確是讓人聽上去感覺很舒服。
但是這類讓人聽上去讓人很舒服的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不是也是一種麻醉劑呢?
表面上把諾貝爾獎說成是「家常便飯」,表達出了對諾貝爾獎的輕蔑,但是話里話外又傳遞出了諾貝爾獎其實才科研成果的硬指標,這其實就是一種「既要裝作不在乎諾獎,又想拿諾獎貼金」的擰巴心態。
有時候,承認自己的不足,或許才是讓自己迎頭趕上的更強大的動力。真沒必要過度在語言上表達輕視以此來過把嘴癮。
文章的最後,我想說說我的一些個人經歷。
其實在我的個人經歷里,我是不太喜歡那些總在我的團隊里說好話的人的,在我的團隊里,一旦遇到總說好話的人,我就立刻對此人時刻保持警惕。
因為根據我的個人經歷來看,我遇到的這類總說好話的人,不是想準備離職撈一把,就可能是在團隊里做錯了什麼事了。
我一直認為——說真話需要勇氣,說假話能保平安;真相常被糖衣包裹,問題常在讚美中發酵。
當一個人總說「形勢大好」的時候,那這個人肯定是沒有嗅到鍋爐里傳來的焦糊味的。而當等到房子著火的時候,這類人的第一反應一般都不是救火,而是繼續說恭維的話——「這火光真暖啊,象徵著我們的團隊未來能紅紅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