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5 11 月

看懂了身邊的魔幻項目,就看懂了最後掙扎

  你有沒有發現,最近身邊出現了很多讓人看不懂的項目。

  前腳還在吐槽某個公園的雕塑丑得驚天動地,後腳就聽說隔壁縣城要把廢棄的礦坑改成賽博朋克數據中心。你正納悶這幫人是不是錢多得沒處花,其實真相恰恰相反。

  這些魔幻操作背後,藏著一個殘酷的共識:地主家,,真的沒餘糧了。而當一個習慣了大手大腳的家庭突然揭不開鍋,他們會幹的事兒,往往比你想的更硬核。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85191137318-2\”);});

  他們要把家裡所有值錢不值錢的東西,都打包拿去當鋪換錢,而且還要跟當鋪老闆講一個關於未來的性感故事,顯得這不叫典當,叫「前瞻性資本運作」。

  最近從湖南湖北刮起來,正在席捲全國的\”三資\”改革,就是這麼個路子。

  所謂「三資」,就是「資源資產化、資產證券化、資金槓桿化」。這串黑話翻譯成人話就是:

  第一步、把你家後院那棵歪脖子樹登記成\”具有觀賞價值和潛在碳匯功能的生態資產」。

  第二步,找人給這棵樹的未來三十年結的果子做個估值,打包成「歪脖子樹未來收益權憑證」到市場上去賣。

  第三步、用賣果子憑證換來的錢當本金,去撬動更大的投資,比如再承包一百棵歪脖子樹。

  你看,折騰半天其實就是想把未來的錢、現在就拿到手。這套操作在金融圈不稀奇,但現在,主角換成了地方政府,目的也從「搞發展」變成了更直接的「搞錢還債」。

  故事的高潮發生在武漢。一棟曾經入住率不到30%的\”鬼樓\”,通過一套叫CMBS的操作,也就是把未來的租金打包賣掉,一次性變現了3個億。要是老老實實收租,這筆錢得二三十年才能收回來。現在,啪的一下到手了。

  這就好比你跟老闆說,未來20年的工資我不要了,你現在打個三折一次性給我。你老闆聽了都得給你點根煙,問你是不是惹上什麼事兒了。

  地方上,還真就惹上事兒了。

  昨天,齊齊哈爾的一條新聞讓我眼前一亮。

  齊齊哈爾市依安縣的上游水庫和躍進水庫,水底沉積的1100萬立方米淤泥,以8.39億元的 天價被人拍走了20年的處置權。

  你沒看錯,8個多億,買了一堆爛泥。一直以來,這些水庫淤泥,都是當地水務部門最大的 一塊心病,清淤得花大價錢。

  過去地方財政搞錢,是把未來30年的路邊停車位打包賣掉,把未來20年的景區經營權打包賣掉。

  現在看來,還是東北老鐵有想像力、直接把目光投向了水底。

  這已經不是黑龍江第一次點「泥」成金了。就在兩個月前,鐵力市的東方紅水庫,145萬方 的淤泥就拍出了6000多萬,當地媒體一片歡騰,稱之為「全國首例」,開創了「龍江方案」。

  我簡單算了筆賬。鐵力市的淤泥,大概是每立方米42塊錢。這次齊齊哈爾的更進一步,單 價直接飆到了76塊錢一立方。看來這淤泥也分三六九等,齊齊哈爾的泥,有機質含量可能更高、肥力更足。

  新聞里說,這些淤泥富含氮磷鉀,是生產有機肥的上好原料。我深表認同,畢竟是滋養了東北大米黑土地的精華,肯定不是凡品。

  但問題是,這生意真的划算嗎?

  新聞下面,有網友算過一筆賬,就算把這些淤泥做成有機肥,一年的產值也就一個億左右。花8個億買原料,再加上建廠、設備、人工、運營的投入,這得一百年才能回本吧?到時候,20年的經營權早就過期了。

  我一開始也百思不得其解,還是新聞下面,網友的指點讓我看到了曙光。

看懂了身邊的魔幻項目,就看懂了地方的最後掙扎

看懂了身邊的魔幻項目,就看懂了最後掙扎

(示意圖)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