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疲軟,中國冠軍行業還能挺多久?
有專家認為,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增長結構失衡,是因為政策傾向於支持出口企業,而非消費者。長期如此,那些所謂的冠軍行業未來的增長會變慢。在中國一家國有企業工作的張錦明(Zhang Jinming,音譯)每天下班後和周末晚上都會送餐三小時,以彌補他工資被削減24%的損失。他希望在街頭不會偶遇同事。「在國企上班的同時做外賣騎手,不會被看作是一份體面工作。」張錦明說。他所在的房地產公司目前每月支付他4200元,而此前是5500元。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85191137318-2\");});中國通過保持港口和工廠的運轉來支撐經濟增長,但實際需求的不足削弱了企業利潤,進而迫使公司削減工資,使像張錦明這樣的員工不得不兼職維生。「別無選擇。」這位30歲的年輕人說。他每天下班後騎電動車送餐到晚上11點半,每晚賺取60到70元。「降薪給我帶來了巨大壓力,很多同事辭職了,我還接手了他們的工作。」「雙速經濟」中國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第二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增長5.2%,略低於第一季度的5.4%,使得上半年GDP增速達5.3%。在中美貿易暫緩摩擦、政府持續刺激政策推動下,中國經濟展現出韌性。然而,專家警告,下半年增長勢頭或將放緩,房地產危機、內需疲軟及產能過剩等結構性問題仍是主要風險。包括汽車和電子等出口主導產業,以及由債務纏身的地方政府運營的公用事業公司在內,越來越多企業出現支付拖欠問題。面對全球貿易緊張局勢,企業為爭奪外部需求展開激烈競爭,導致工業利潤受壓,即便出口量上升,出廠價格卻在下降。工人成為企業降本增效的主要犧牲者。利潤和工資下降導致稅收減少,像張錦明所在的國企也面臨壓縮成本的壓力。在金融體系的某些角落,不良貸款激增,因為監管部門要求銀行增加放貸。整體而言,中國這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