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近幾年加強吸引外地人才來港工作及居留,其中推出的「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高才通)最受關注,但前行政長官梁振英日前對這項計劃提出質疑,觸發社會議論。不過,政府官員還是滿意這項引才計劃。
為了填補人口,以及為香港長遠發展提供所需人力,港府近幾年來先後推出或強化各項「搶人才」措施。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上周公布,截至2025年7月底,這些「搶人才」措施收到51萬宗申請,其中34萬宗獲批,超過22萬「人才」已經抵港。
單就2022年推出的「高才通」而言,截至上月底,港府收到14萬宗申請,當中11萬宗獲批,有超過9萬人抵港,其中95%來自中國大陸。
大致而言,經「高才通」來港的人(高才),需要取得兩年簽證,然後持證來港找工作或創業;港府向他們發給兩年簽證,主要是讓他們適應在港生活或工作,待簽證到期,再予續簽,之後再決定是否繼續留港。
有關部門日前公布,截至7月31日,首批1萬3000多宗已經到期的「高才通」簽證之中,續簽率為54%,不續簽的「高才」即放棄留港。
對於上述續簽率,外界有人質疑是否過低,孫玉菡對此回應說,願意續留港的「高才」超過一半,情況已較英國類似措施(46%留英率)的情況好。
他並說,在續簽留港的「高才」之中,在港工作的月薪中位數為港幣4萬元(新台幣16萬元),其中25%月薪達8萬元(新台幣32萬元)、10%為12萬元(新台幣48萬元)、1%月薪達30萬元(新台幣120萬元);另有5%少於2萬元(新台幣8萬元)。
這些「高才」從事商業及貿易、金融服務、創新科技領域等。
此外,續簽的「高才」之中,平均每人攜同1.7名子女來港。孫玉菡認為,這為本地注入年輕人口,有助優化人口結構。
目前是中國全國政協副主席的梁振英,月初公開發文,表示絕大多數透過人才入境計劃來港的人士及其家庭成員,最終並未在港落戶,而是在取得身分證後,全家返回中國大陸。
他引述官方數字指出,截至2024年底,本地民營住房空置率及入住率沒有太大變化,「說明絕大多數人才家庭沒有落戶香港(沒有購房),而是拿了身分證後全家返回內地」。
他說,若要對港人和大陸人才負責,「我們要客觀、認真和科學地面對這些問題。社會要穩定,不能有太多太大的不確定性」。 $(document).ready(function () {nstockStoryStock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