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醫生團隊救回一個幾乎「身首離斷」的患者,引起廣泛關注。
「這幾乎是我三十多年從醫生涯中遇到的最為兇險的情況,患者頸椎脫位極為罕見。」8月19日,正值中國醫師節,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找到了救回該患者的主刀醫生——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上海長征醫院)頸椎外科病區主任陳華江。
CT影像顯示,術前患者頸椎罕見大跨度脫落,幾乎「身首離斷」,術後頸椎已複位。澎湃新聞記者 李佳蔚 圖
當天陳華江仍排了多台手術,一直到傍晚時分,他在工作間隙向記者介紹了救治上述患者經過。這名55歲的患者是一名江蘇常熟的工人,5月31日下午因意外遭受機械臂重擊,頸椎瞬間受到毀滅性損傷,當場高位截癱、心跳驟停。患者先被工友送至常熟當地醫院,經緊急心肺復甦後勉強恢復微弱生命體征。
由於當地醫院只能勉強維持患者生命體征,無法進一步施救,6月3日,患者被送至上海長征醫院。陳華江回憶,入院時,患者遊走在災難性大出血導致休克,或椎動脈損傷繼發致命性腦梗死的邊緣。影像學檢查結果令人震驚:患者頸椎發生罕見的大跨度脫位,其嚴重程度猶如「身首離斷」,已造成脊髓嚴重挫傷、關鍵神經血管結構撕裂。
影像檢查顯示患者頸椎罕見大跨度脫落。上海長征醫院 圖
陳華江說,人的頸部有兩根動脈向大腦供血。患者一根動脈已被完全砸斷,所幸血凝塊和軟組織將血管閉合沒有造成大出血;另一根動脈受創被拉長後變得很纖細,勉強向大腦供血。
患者骨折脫位區域,還形成了巨大血腫,導致血壓如同過山車般頻繁驟降至約50mmHg的危險低值,不得不依賴大劑量血管活性藥物勉強維持循環。
「我們做了進一步的檢查,因為頸部發生的損傷所涉及的重要器官非常多,稍有不慎後果很嚴重。」陳華江,不幸中的萬幸是,這個患者雖然幾乎「身首離斷」,但他腦部控制心跳和呼吸的中樞沒有被毀掉,如果能把患者完全斷離的三節脊椎連起來,他還有一線生機。
陳華江教授、王新偉教授與麻醉科團隊緊密協同完成手術。長征醫院 圖
面對這前所未有的外科挑戰,患者家屬將全部希望託付給了醫生。但對醫生來說,若決定手術,就必須面對患者骨折脫位、椎動脈損傷、嚴重腦脊液漏等眾多不確定因素,並且術中的諸多難題都沒有前例可循,每一個潛在的風險,都可能造成嚴重後果。
「如果做手術,手術台上可能下不來,但是如果放棄手術,患者生機渺茫。」陳華江說。患者家屬同樣不願放棄。患者女兒說,父親上有老人,下有兩個孩子,只要有一線希望他們都要嘗試。術前全部家屬都簽了「承諾書」,堅決支持手術。
為實施這台高難度手術,長征醫院骨科核心團隊成員袁文教授、陳華江教授、王新偉教授,聯合急診科、重症醫學科主任李文放教授以及麻醉科主任袁紅斌教授等人,組成多學科專家組,對患者的傷情進行了全面評估,並針對術中可能出現的每一種極端風險制定了詳盡的應急預案和精細的手術路線圖。
8月18日,患者家屬發來的視頻顯示,患者康復良好,能在家人輔助下坐起,自主揮動上肢。澎湃新聞記者 李佳蔚 圖
6月18日患者進行手術。陳華江說,頸部有血管、氣管、食管等,結構非常複雜,加上患者頸椎後部傷情嚴重,出現了皮膚缺損和感染,手術台上,治療團隊如同在刀尖上起舞。在患者極其脆弱的生命體征監護下,專家們小心翼翼地清除巨大血腫,克服嚴重粘連和畸形,精準地將完全離斷錯位的頸椎結構完美複位。
尤為關鍵的是,團隊創新應用了「衛星鋼板」固定技術,在常規固定之外增加輔助鋼板,為重建的頸椎提供了超強穩定性,這一技術應用在此類極端病例中尚屬首創。
這台手術歷時約3小時,過程順利。走出手術室後,醫生和患者家屬都感到了希望。
出院前家屬和陳華江主任及治療團隊合影。長征醫院 圖
陳華江表示,術後患者恢復情況令人鼓舞,意識狀態迅速恢復,頭腦清醒,一度岌岌可危的生命體徵逐漸趨於平穩。病人已度過危險期,進入後期康復階段,出院時他肩部能動,手腕能抬,出院後進入常熟當地康復醫院。
8月18日,患者女兒向陳華江發了一段視頻,畫面中該患者狀態很好,呼吸機也被成功拔除了,他能在家人輔助下坐起,標誌著其神經功能開始出現積極信號,肺功能也在好轉。
陳華江說,接下來,患者還需要很長的時間進行上肢功能恢復,治療團隊會定期為他複查。由於脊髓拉斷,患者失去了雙下肢功能。「也許隨著腦機介面等技術的發展,他未來還有機會進一步治療。」
8月19日傍晚,上海長征醫院門診大樓前。澎湃新聞記者 李佳蔚 圖
這兩天,「身首離斷」患者被救回引發廣泛關注。陳華江向記者介紹道,上海長征醫院每年脊柱外科手術接近14000台,是國內最大的脊柱外科中心之一。「未來,我們會繼續向頸椎外科的『無人區』進發,不斷挑戰技術極限,為更多掙扎在生死線上的患者點燃希望之光。」
「對我們來說,每個病人都很重要,我們希望自己治療的每個患者都能康復起來。」他說,「這是所有奉獻在無影燈下的外科醫生,以及所有內科醫生、醫護工作者共同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