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老闆要求你用 AI——該順從還是拒絕?
2025 年的企業職場,幾乎沒有人能避開 AI。從世界 500 強到創業小廠,幾乎每家公司的內部郵件都在說:「請大家多嘗試使用 AI
工具,提高效率,看看能不能整合到我們的業務流程中。」
在表面上,這是一次「效率革命」;但在很多員工眼中,這更像是一場「演算法洗牌」——誰懂 AI,誰就能留下;誰看不懂提示詞、寫不好 Prompt,就可能成為下一輪被優化的對象。
然而,現實似乎比這還要殘酷:一位在美國教育科技公司工作了 17 年的資深內容專家 Kevin
Cantera,明明積極響應號召並擁抱 AI,卻還是從「AI 的熱心用戶」,一步步走到了「被 AI 替代」的那一天。
「我把大模型當成合作者」,結果,它成了老闆的新寵
Kevin Cantera 是一位內容研究員兼寫作者,擅長寫作、研究和歷史知識整理。當公司宣布要嘗試 ChatGPT
和微軟 Copilot 時,他並沒有像一些老同事那樣抵觸,反而第一個報名使用。
回憶起那段時間,Kevin Cantera 甚至將其形容為「效率爆炸」的黃金期:
「作為寫作者,AI 簡直是個神奇的工具。我把大模型當成一個合作夥伴。我學會了怎麼設計高質量
prompt,去讓它產出更準確、不瞎編的內容。當然我也會手動校對、改寫,來保證質量……我的效率翻倍都不止。」
結果呢?在新一輪裁員中,Kevin Cantera 和幾十位內容同事一同被解僱——職位由 AI
工具接手。頗為諷刺的是,就在幾個月前,他的直屬上司還安慰他們:「放心,AI 只是輔助,不會取代你們的。」
這場戲劇性的反轉讓 Kevin Cantera 意識到一個殘酷的現實:他以為自己在訓練 AI
成為自己的助理,但在老闆眼裡,他其實只是在訓練自己的替代者。
AI 裁員潮下的「無聲內卷」
當然,Kevin Cantera 不是唯一的受害者。
過去一年中,全球範圍內大量企業在 AI 浪潮下「優化」人力配置——一些公司直接裁掉整支內容、客服或市場團隊,轉而讓員工使用 AI
工具完成所有文案與素材生產。
管理層的邏輯很簡單:「既然 AI 可以寫,為什麼還要請人?」
可是,那些留下的「倖存者們」也並沒有因此變得輕鬆。他們被要求承擔更多工作量,同時還要「監督AI產出」,為系統生成的低質內容「擦屁股」。這種新型勞動現象在國外被諷刺地稱為
「workslop(工作廢料)」——意為「AI 的爛活兒」,指那些由 AI
生成的看似不錯、實則語義錯誤、邏輯混亂的工作內容。
不僅如此,來自 MIT 的一項最新研究指出:「有高達 95% 的企業在引入 AI
後,並未看到顯著的營收提升。」更糟糕的是,部分團隊的工作流程反而因引入AI變得更加混亂低效,因為員工要花更多時間去「修復 AI 的 Bug」上,而不是創造新價值。
正如 Kevin Cantera 所說的:「我知道他們會對 AI
的結果做一點篩查,但同時他們也裁掉了大量真正懂業務的領域專家。想到公司可能直接採用 AI
的內容、沒有質量審核、也沒有人負責把關……我覺得這太可怕了。」
那麼,面對老闆要求你用 AI——該順從還是拒絕?
所以問題來了,當老闆要求你開始「用 AI 提效」,到底該如何應對?其實,如果老闆早就打算替換你,其實你無論怎麼選擇,都改變不了他們的成本策略。但是,你可以決定自己「被動出局」,還是「主動擁有技術話語權」。
本質上來說,如今工作中 AI
的引入不僅僅是一次「工具升級」,而是一場「權力結構重排」。在以往的工作中,人掌控工具;而現在,越來越多企業在讓工具定義流程——人類員工要適應AI的邏輯,而非讓AI服務於人的判斷。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越來越多中年員工開始感到焦慮:他們並不是不會學習新技術,而是意識到「AI
不是幫你幹活,而是幫老闆省人」。
然而,逃避 AI 可能暫時安全,但長期不接觸風險會更大,畢竟 AI
已經從實驗室走進了幾乎所有行業。真正的出路,或許是把 AI 當作一種必須理解的「工作環境變數」,而不是信仰或敵人:
● 學會 AI 工具的底層邏輯,而不是只會點按鈕
● 讓自己變成團隊里能評估 AI 輸出質量的那個人
● 保持人類判斷力,成為「AI 審核 / 風控 / 審稿 / 質量總監」角色,而不是「純生產型執行者」
AI 不會立刻讓所有人失業,但它正在重新定義「誰更重要」。對老闆而言,AI 是降本利器;對員工而言,它是新的競爭標準;對像 Kevin
Cantera 這樣認真擁抱AI的人而言,它可能既是助推器,也是告別信。
因此最現實的選擇,或許並不是一味地「擁抱或抗拒」AI,而是學會如何「在 AI 時代保住判斷權」。
參考鏈接:https://futurism.com/artificial-intelligence/man-embraces-ai-at-work-replac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