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就從主管變看護!房貸、低薪、育兒、長照夾殺,639萬「脆弱新中產」如何活下去?
文/萬年生
在這個充滿變動與壓力的時代,中產階級早已不再是安穩的代名詞!當高房價、低薪資、育兒與長照等多重挑戰來襲,中產不再擁有過去的餘裕,而是成為撐起家庭、社會與經濟結構的「壓力鍋」。數據顯示,中產階級在所得結構中的比例看似穩定,但在財富集中、房價飆升與生活成本劇增的夾擊下,正一步步逼近臨界點。脆弱新中產,正是639萬人此刻與未來的真實寫照。面對這場逼近的風暴,我們準備好了嗎?
當通膨、高房價、育兒、照顧父母、AI重塑職場競爭力,甚至突發意外等壓力源一波又一波襲來,讓過去享有「安穩」代名詞、生活總有餘裕,彷彿受無形玻璃罩保護住的中產階級(middle class),美好世界開始出現裂痕。
中產防護罩的耐受力,除了決定於智識、專業與人脈,還包括所得、財富等經濟資產的規模。
一個台灣兩個世界,誰跌出了中產階級?
從人均財富和財富集中度看,一個台灣、兩個世界的警訊,已轟然作響。翻開瑞銀集團(UBS)日前公布的《2025全球財富報告》,台灣不論人均財富31萬2075美元(約新台幣917萬元)、近76萬位百萬美元富豪(約資產逾新台幣3000萬元)的數字,都居全球第15名。若看每人財富中位數,台灣也以11萬4871美元(約新台幣337萬元),排名全球第17名(表1)。
這些關鍵數字揭示台灣人整體財富水位頗高,為何多數民眾仍「體感貧窮」,覺得自己賺得不夠、過得很苦?
貧富差距擴大,嚴重衝擊社會穩定結構
「房地產影響很大,台灣人一般財富裡面,大概有六、七成是房地產,」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觀察,台灣的房子太貴了,所以你沒有房子,等於掉出中產階級。
所謂中產階級,其實有經濟學與社會學的意涵。從經濟角度來看,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定義,指家戶或個人所得介於全體所得中位數的75%到200%者。再按主計總處最新的2023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該中位數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