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報導:台灣陷美中夾擊困境,台灣洽簽貿易協定卻遭各國冷落 https://t.co/0gD0BTtREs pic.twitter.com/KRe6lyieHK
— RFI 華語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RFI_Cn)
October 14, 2025
日經報導,台灣近年積極向澳洲、日本、紐西蘭與東南亞多國洽簽貿易協定,但面臨美國總統特朗普主導下變動的國際秩序,還有中國日益擴大的影響力,這些國家幾乎全部都對台灣接觸的態度冷淡或遲疑。
日經亞洲日前報導,台灣近年積極向澳洲、日本、紐西蘭與東南亞多國洽簽貿易協定,但面臨美國總統特朗普主導下變動的國際秩序,還有中國日益擴大的影響力,台灣遭到幾乎所有國家冷落。
根據報導,談判缺乏實質進展對賴清德總統統治下的台灣政府是一大挫敗,凸顯台灣陷入中美兩強夾擊的困境。一名消息人士指出,因應特朗普帶來的貿易秩序不確定性之際,各國持續談判並簽署協議,但台灣卻未被納入其中。
消息人士更點名,加拿大在今年4月大選前已與台灣完成貿易談判,而儘管總理卡尼力圖向亞洲靠攏、降低對美國的依賴,加拿大政府卻遲遲未推進與台灣簽署協議,令台北擔心談妥的貿易協定可能生變。
反觀與北京因南海問題僵持不下的菲律賓,近來較願意與台灣接觸。在東南亞國家中,菲律賓對與台灣合作較為開放。雖然目前雙方尚無正式討論貿易協定,但有理由保持樂觀。
報導更引述台灣智庫DSET研究員易大為表示,許多國家不願冒著冒犯北京的風險直接與台灣接觸,即使澳洲、日本與南韓等美國盟友,也因對中國的貿易依賴而在限制AI晶片等議題上保持謹慎,擔心經濟反彈與中國報復。
不過,最後易大為仍樂觀認為,隨著台灣晶片廠與高階零組件廠在美、歐、日及中東歐擴張,對與台簽署貿易與投資協定的需求將增加,可能帶動談判動能。
針對日經報導,今年剛卸下駐歐盟代表的李淳指出,由於中國採取外交「封鎖」的措施,警告與台灣談判的國家,不應表現出對台行使主權,因此台灣在達成貿易協議方面,面臨的巨大挑戰遠大於投資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