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法案結束停擺後,美股開始了新一輪波動行情。
投資者擔憂,經濟數據的缺失可能會推遲甚至阻礙美聯儲的降息行動,這也加劇了對人工智慧(AI)類股票高估值的擔憂,給企業的股票和債券帶來了新的壓力。在流動性面臨潛在考驗的背景下,獲利了結和槓桿資金的避險動作可能成為動蕩的加速器。
利率與流動性
對利率敏感的納斯達克指數在周四重挫超2%,11月剛過一半,日內最大跌幅達到這一水平的交易日升至4天。今年以來,得益於AI類股票的火爆上漲,納指一度大幅走高,但目前已較10月的峰值下跌了約5%。
避險情緒在周五蔓延到歐洲和亞洲,從東京到巴黎、倫敦的藍籌股市場均深陷下跌區間,連黃金和比特幣也未能倖免,其中比特幣跌至近9.6萬美元,觸及近半年新低,國際金價日內一度跳水近200美元。本周,信用利差(即企業債券相較於美國國債所支付的溢價)有所擴大,顯示流動性壓力有所上升。
問題的核心在於當前存在一個
「信息真空」:在長達43天的政府停擺期間,部分數據未能完成收集,且有可能永遠無法公布——從期貨持倉數據到農作物產量預估,尤其是就業數據和物價數據,都受到了影響。白宮經濟顧問哈塞特表示,10月通脹數據的發布存在不確定性,而就業報告將不會包含失業率數據
——因為計算失業率所需的家庭調查在停擺期間並未開展。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已將當前局面比作
「在迷霧中行駛」,並指出在9月和10月連續兩次降息後,政策制定者可能會維持當前利率不變,而非繼續降息。
「我們此前之所以能看到9月和10月的降息,是因為美聯儲對通脹的走勢方向有足夠信心……但在數據缺失的情況下,他們在12月的會議上還會有這樣的信心嗎?」奇爾頓信託公司(Chilton
Trust)固定收益首席投資官霍蘭(Tim Holland)表示。
根據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的 「美聯儲觀察工具」(FedWatch Tool),一個月前被視為
「板上釘釘」的12月25個基點降息預期,目前已降至約50%,這種不確定性正讓此前高歌猛進的市場變得緊張不安。
另一方面,倫敦證券交易所(LSEG
Datastream)統計發現,截至周三,基於未來12個月盈利預期計算,標準普爾500指數的預期市盈率為22.8倍,遠高於其10年平均水平(18.8倍)。要證明現階段估值是合理的,就需要美聯儲繼續降息,並維持寬鬆的金融環境。
考慮到科技等今年表現強勁的板塊年初至今漲幅已超過20%,投資者只需一個小小的契機,就可能想要鎖定部分收益。目前市場情緒已變得反覆無常:本月以來,帕蘭提爾(Palantir)、甲骨文等曾受追捧的
「明星股」分別累計下跌約13%和15%,晶元製造商英偉達也下跌了近7%。鑒於英偉達是今年推動股市創紀錄反彈的核心力量,該公司下周發布的財報將至關重要。
「眼下正值一年中的這個時期:對於今年漲幅顯著的某些板塊而言,任何形式的下跌都可能引發更大範圍的連鎖反應,因為會有不少投資者急於落袋為安。」印第安納州哈蒙德市地平線投資服務公司(Horizon
Investment Services)首席執行官卡爾森(Chuck Calson)表示。
風險或未完全釋放
隨著短期內市場波動性高企,不少機構警告年末行情可能受到更多因素衝擊。
野村證券跨資產策略師麥克埃利戈特(Charlie
McElligott)在報告中指出,鑒於當前市場主要由大型科技股不均衡地推動,未來幾周市場可能會遭遇
「反分散化」(anti-dispersion)現象。
這位策略師還提到了另外兩個壓力來源:一是 「稅損結算」(tax-loss
harvesting),即基金經理會拋售虧損股票,以抵消資本利得、降低納稅負債;二是 「年末粉飾櫥窗」(year-end window
dressing),基金經理會通過買入快速上漲的熱門股、賣出表現不佳的股票,為年末投資組合
「美化業績」。這兩種操作都可能對本就表現低迷的股票造成進一步壓力。隨著熱門科技股和加密貨幣遭拋售,可能會引發
「負財富效應」(negative wealth effect),進而影響整體經濟。
與此同時,麥克埃利戈特還發現,標普500指數和芝加哥期權交易所波動率指數(VIX)存在所謂的 「交易商負伽馬」(negative
dealer
gamma)——即期權交易商的凈持倉狀態處於負伽馬區間。「用通俗的話來說,它意味著交易商不是在平抑市場波動,而是在放大每一次波動,當市場開始出現拋售時,這些交易商必須賣出更多期貨合約來對沖自身頭寸。這會對股市形成壓力,而壓力又會迫使他們進一步拋售,從而造成更大的下行壓力。」
另一方面,日益流行的槓桿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值得警惕。這類ETF旨在放大市場指數的日度表現,但一旦市場出現拋售,其交易風險極高。他表示,投資者正逐漸意識到,這類產品在當前市場結構中已成為一股巨大的影響力量。野村統計顯示,過去一年左右,這類槓桿
ETF
的管理資產規模(AUM)出現了爆髮式增長:自10月初以來,基金髮行機構已提交申請,計劃推出逾100隻新基金,這些基金針對英偉達等大型科技股、加密貨幣、股市指數及現有ETF,提供3倍或5倍槓桿。
當市場出現大幅拋售時,槓桿ETF必須在收盤前進行再平衡操作
——通過拋售資產來維持目標槓桿率。這位策略師估算,在周四交易日收盤前,市場可能被迫拋售價值約170億美元的資產。「你們看到的市場廣度暴跌,不只是散戶恐慌拋售或對沖基金慌不擇路的結果。而是多種系統化資金流幾乎同時按下『賣出鍵』,且每種資金流都在放大其他資金流的影響。鑒於當前股市上漲仍高度依賴大型科技股,如果上述影響市場的機制仍將持續,股市短期內難以企穩。」
美國銀行認為,市場流動性已達峰值,而下一個 「預警信號」將出現在銀行股或信貸利差領域。
美國銀行首席股票策略師哈特尼特(Michael Hartnett)在每周發布的《資金流向報告》(Flow
Show)中表示,儘管多數資產配置者可能仍對股票持看漲態度,對債券態度相對謹慎,但所謂的年末行情或許已進入最後階段。
哈特尼特認為,銀行股出現問題或信貸利差擴大,將是市場轉向
「風險規避」策略的信號。他長期以來一直堅持,風險資產走強的真正動力是全球流動性寬鬆
——過去12個月,全球主要央行累計降息167次。但這一寬鬆勢頭正在放緩:預計明年全球央行降息次數將降至81次,全球大規模寬鬆周期已基本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