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5 11 月

支付1.48億後,小紅書不想給「大廠打工」了

支付1.48億後,小紅書不想給「大廠打工」了

圖源:視覺中國

長久以來,小紅書一直陷於「為人做嫁衣」的尷尬境地。用戶在平台被「種草」,交易卻最終在站外完成。

現在這一局面將被打破。今年11月,小紅書通過全資子公司寧智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小紅書以約1.48億元收購東方電子支付有限公司,成功取得第三方支付牌照,補上了其商業化閉環中長期缺失的關鍵一環。

資料顯示,東方電子支付成立於2008年,是首批獲中國人民銀行《支付業務許可證》的機構之一,持有「儲值賬戶運營I類」資質,業務覆蓋電商支付、會員充值等主流互聯網交易場景。該牌照已於2024年8月完成續展,有效期至2026年5月。

完成此次收購後,小紅書將具備獨立開展支付結算的能力。用戶在平台進行電商或本地生活消費時,無需再跳轉至支付寶或微信支付,可直接在小紅書完成交易。

正如經濟學家宋清輝所指出的:「小紅書此次布局的核心目標並非短期利潤,而是為未來商業模式築牢底層支撐。」

「種草」平台的焦慮

早在今年7月,小紅書布局支付業務的跡象便已顯現。當時,多家媒體發現其在招聘平台上發布了多個與支付體系建設相關的核心崗位。

目前,小紅書官網上仍在持續招募支付結算方向的後端開發工程師,負責電商、廣告、直播及「錢包」等業務線的支付、清結算與資金賬戶系統開發。

與此同時,小紅書也在金融生態上下游展開戰略部署。招聘信息中出現的「金融行業KA銷售」崗位,職責為開拓金融領域頭部客戶資源,與平台近期金融內容的增長趨勢形成呼應。

今年8月,東方支付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股權。根據披露信息,其2.62%股權轉讓底價約387.7萬元,6.885%股權底價約1019萬元。據此估算,小紅書最終以約1.48億元收購其100%股權。

11月3日,東方支付完成工商變更,原股東全部退出,小紅書全資子公司寧智科技成為唯一股東。寧智科技成立於2019年,法定代表人由小紅書CFO章子琦擔任。

這筆交易在業內引發關注。究其原因,支付一直是小紅書商業化版圖中缺失的關鍵一環。

自2013年成立以來,小紅書從海外購物分享社區逐步發展為生活方式平台。「種草」生態日益繁榮,但如何將內容流量高效轉化為實際交易,始終是其商業化的核心挑戰。

為打通這一環節,小紅書近年來持續強化電商閉環:2019年上線「小紅書商城」,2021年起拓展品牌號與直播業務,至2024年已形成廣告、電商、品牌自營三條並行的變現路徑。

今年以來,其商業化進程明顯提速:8月,公司進行組織架構升級,成立「大商業板塊」;同期推出「百萬免佣計劃」吸引商家,並將「市集」升級為App底部一級入口;9月,推出年費制「小紅卡」本地生活服務,聚合千家門店九折權益。

然而,在支付環節上,小紅書長期依賴第三方通道。用戶下單需跳轉至支付寶或微信支付完成交易,這不僅影響轉化效率,也使平台無法直接掌握核心交易數據。

數據顯示:2024年,小紅書電商GMV突破4000億元。在無自有支付系統的情況下,平台需為每筆交易向第三方支付通道手續費。有業內專家指出,自有支付系統可將交易成功率提升2–3個百分點,對高頻交易場景尤為重要。

支付牌照爭奪戰

正是這高達數千億的GMV與對交易效率的迫切需求,讓收購一張自有支付牌照,從小紅書的「可選項」變成了「必選項」。

儘管東方支付近年經營表現不佳——2024年營收888萬元,凈虧損800萬元;截至今年7月底,營收376.7萬元,凈虧損521.7萬元——但其持有的支付牌照仍具顯著稀缺價值。

小紅書之所以收購一家處於虧損狀態的東方支付,正是看中了其手中的支付牌照。

自2011年中國人民銀行簽發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以來,累計發放數量曾達271張。然而,2016年起央行暫停新發牌照,持續強化「嚴監管」與「去存量」政策。截至目前,現存支付機構僅約170家,較歷史峰值下降超過37%。

隨著支付牌照步入存量時代,通過收購方式獲取支付資質,已成為互聯網企業構建商業閉環的主要路徑。

與小紅書類似,同程旅行近期也完成類似布局。11月3日,中國人民銀行官網顯示,新生支付有限公司的主要股東已變更為同程集團關聯公司藝龍網信息技術(北京)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變更為同程旅行控股有限公司。

而支付牌照的爭奪並非新鮮事。2021年,B站曾以1.18億元競得浙江甬易電子支付有限公司(簡稱「甬易支付」)65.5%的股權,但該交易最終未能成功。近日,人民銀行官網信息顯示,甬易支付的牌照最終花落民營企業500強正凱集團。

近年來,抖音、快手、京東、美團等主流平台均已通過收購方式擁有自己的支付牌照:抖音母公司位元組跳動於2020年收購合眾支付;快手同年收購易聯支付;京東早在2012年即收購網銀在線;美團於2016年收購錢袋寶;小米同年收購捷付睿通65%股權;2020年,拼多多通過收購付費通獲得支付牌照。

行業普遍認為,這場「牌照爭奪戰」的背後,是互聯網競爭邏輯的演變:從流量入口之爭,升級為生態閉環構建。握有支付牌照,意味著平台可打通「內容—交易—金融」全鏈路,邁進「無支付,不閉環」的新階段。

中國數實融合50人論壇智庫專家洪勇指出,支付閉環不僅構建了自有金融基礎設施,也為後續開展消費信貸、財富管理等業務提供了合規入口與數據基礎。

相比其他巨頭,小紅書步伐雖緩、姿態低調,但戰略意圖明確。經濟學家宋清輝分析認為,小紅書等平台的加入,將推動「場景+支付+金融」的複合生態競爭進一步深化,垂直領域的生態構建正成為新一輪競爭焦點。

高估值下的「暗流」

隨著商業化進程加速,小紅書的估值持續攀升。天眼查APP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7月,其E輪融資估值為170億美元;而據彭博社2025年6月披露的信息,這一數字已躍升至310億美元。

然而在商業高歌猛進的同時,小紅書也面臨來自監管層面的壓力。今年9月,國家網信辦就平台「頻繁呈現炒作明星瑣事類不良信息」等問題對其進行了首次單獨約談,直指內容治理責任落實的缺失。

與內容監管同步趨嚴的,是金融合規環境的持續收緊。近年來,央行對第三方支付機構在反洗錢、數據安全、備付金管理等環節提出全面要求,並明確禁止「買殼」等規避監管的行為,強調支付機構實際控制權變更須經審批。

在這一背景下,博通諮詢首席分析師王蓬博指出,自持支付牌照已成為平台落實主體責任的必然選擇。但他同時強調,持牌僅是起點,小紅書後續需重點推進三方面合規建設:實現支付業務與集團其他業務的風險隔離、嚴格落實反洗錢與數據安全要求、杜絕「二清」等違規經營行為。

支付體系的構建也面臨現實挑戰。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指出,小紅書所獲的「儲值賬戶運營I類」牌照在資質範圍和資本實力上均與頭部機構存在差距,短期內難以撼動微信、支付寶的市場地位。

此外,支付生態的建立非一日之功,需持續投入於場景拓展、風控建設和用戶習慣培養。有業內人士透露,小紅書支付體系預計將優先應用於自有商城、品牌號及廣告結算等內部場景,再逐步探索向外延伸。

截至目前,小紅書APP中仍以微信支付、支付寶等第三方渠道為主要支付方式,自有支付體系的全面落地尚需時間。

對小紅書而言,拿下支付牌照只是拿到了入場券,而真正的比賽,現在才剛剛開始。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