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5 11 月

紐約時報:「外強中乾」的祖國讓中國人感到絕望

每周一早晨,中國國歌激昂的旋律都會從街對面的小學飄進我在北京的公寓。身著校服的小學生們在新鋪了草皮的操場上排成整齊的方陣,注視著國旗緩緩升起。附近的街道兩旁擺放著花盆,種著銀杏樹,還有號召公民熱愛祖國的宣傳標牌。

在我人生的大部分時間裡,這樣的號召都顯得多餘。中國經濟騰飛,我們為祖國感到驕傲。

如今,對許多人來說,這種驕傲已難以喚起。在日常生活井然有序的表象下,一股悄無聲息的絕望在暗流涌動。社交媒體和私下交談中反覆出現一個主題是:對失業、降薪和生計艱難的擔憂。

當今中國人正生活在一種奇怪的悖論之中。

在國際上,中國看似強大。它是美國在塑造世界的能力方面唯一的對手。最近特朗普總統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會晤——兩國領導人宣布貿易戰休戰——進一步強化了這一敘事,而北京也樂於推動它:一個在外部挑戰面前堅韌不拔、團結一致的國家。

這種強硬的外表在中國國內卻被戳破,人們對經濟和個人前景黯淡的絕望感無處不在。對於這種國家自信與民眾疲憊之間的反差,中國人用「外強中乾」這個詞來概括。

許多人現在感到,正是那些讓中國在海外顯得強大的國家政策正在傷害他們自己。他們看到政府更關心建立全球影響力、主導出口市場,而非解決民生挑戰。幾年前針對私營部門的打壓行動被普遍認為是中產生計受損的根源,同時財政資源被引導至那些政府認為更具戰略意義的行業,如電動汽車、太陽能和造船業。與此同時,中國在稀土供應鏈和加工領域的全球壟斷在國內造成了空氣和土壤污染。

如今,人們感到一種苦澀的憤怒,他們成了一個痴迷於世界大國地位和擊敗美國的國家的犧牲品,無從發聲。這種情緒很可能還會加劇。上個月發布的最新五年計劃——政府的經濟優先順序藍圖——明確表示,將愈發側重國家實力而非民生福祉。

今年4月,隨著中美關稅戰升級,《人民日報》的一篇社論宣稱,北京能夠抵禦美國霸凌,憑藉的是制度優勢,如集中資源實現國家目標的能力。中國互聯網上的反彈迅猛。一篇熱轉的社交媒體帖子指出,政府在自誇時,普通人的日常掙扎——找工作、填飽肚子、教育子女——卻「困難重重」。作者寫道,與美國打贏貿易戰意味著「準備犧牲一部分人民」。審查機構很快屏蔽了這篇帖子及類似內容。

多年前,中國人會出於政府幾十年來灌輸的條件反射式民族主義,為上文提到的那種《人民日報》社論歡呼。如今,這種愛國情懷幾乎被反映民生困境的聲音所淹沒。

青年失業率高到去年政府修改了統計方法,以得出更低的數字。即使新數字也高得驚人。據估計,約2億人在零工經濟中勉強維持生計。消費者中許多人因房地產市場崩盤導致凈資產縮水,而不得不削減開支,使經濟陷入通縮漩渦。

經濟不安全感正導致人們放棄結婚和生育,加劇全國人口下降的趨勢。民眾不滿也在拉大貧富差距——當多數人面臨日益黯淡的前景時,公眾對那些被認為利用經濟或政治關係獲取機會的既得利益者愈發怨恨。心理健康問題據信也在上升,過去幾年一連串無差別持刀襲擊和其他暴力事件便是佐證。

北京顯然無法再指望條件反射式的愛國主義為其日益強勢的外交立場背書。9月,中國共產黨為紀念二戰結束80周年舉行盛大閱兵時,許多人公開質疑為什麼不把這些錢用來改善民生。

政府最近開始打擊社交媒體上所謂「過度悲觀」的內容——這清楚表明,它擔心公眾的不安會削弱自己的議程。但壓制批評而非解決問題根源只會加深與人民的隔閡,使國家在對外政策重點與所需國內支持之間謀求平衡的努力面臨更大壓力。

長久以來,中國在一種心照不宣的社會契約下取得繁榮:共產黨給予人民更多改善生計的自由,以換取政治服從。對許多中國人來說,政府不再履行其契約義務。

2012年習近平上台時,他以反覆提及的「中國夢」——通過國家強大實現共同繁榮的承諾——給了人民希望。近年來,在政府宣傳中已不再那麼突出這一口號。

國家或許會說,那是因為其願景已大半實現。更可能的是,共產黨明白,在目睹夢想日漸黯淡的民眾聽來,這樣的說辭已言不由衷。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