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6 11 月

社會

社會

伊拉克選舉:身份政治、權力博弈和網紅動員·

伊拉克議會選舉定於2025年11月11日舉行。儘管街頭已張貼起各類競選海報,空氣中卻難覓熱烈氛圍。預計許多伊拉克人將選擇留在家中——自美國主導的政權更迭以來,伊拉克的民主制度已推行二十年,但選舉帶來變革的能力讓民眾逐漸失望。 對於選舉結果,各方已形成廣泛共識。總理穆罕默德·希亞·蘇丹尼領銜的競選名單被普遍視為頭號熱門,由什葉派政黨組成的執政黨聯盟「什葉派協調框架」有望通過組建包含主要庫爾德和遜尼派陣營的共識政府繼續掌權。 然而,即便蘇丹尼的競選名單贏得最多選票,他本人連任總理的可能性仍不大:最終人選將在選舉後各黨派複雜的組閣談判中確定。此前的每一輪選舉中,勝選陣營的領袖都未能出任總理。 儘管結果存在可預見性,這場選舉的競爭依然激烈。各大政治陣營正投入巨額資金用於競選活動。正如前總理海德爾·阿巴迪所言,此次選舉「主要不取決於支持率,而是取決於花錢,取決於買票」。 在許多伊拉克人眼中,選舉已淪為庇護政治與腐敗的溫床。 事實上,這場選舉與其說是對政府施政表現的全民公投,不如說是根深蒂固的政黨精英們重新分配權力的契機。選舉中贏得的席位將成為談判籌碼,精英階層會藉助這些席位,結合暴力手段、街頭動員等其他權力工具,爭奪政府高級職位。 這場權力博弈的結果可能考驗伊拉克的穩定局面。該國正處於罕見的平靜期,這種平靜建立在脆弱的精英協議之上——以擱置改革為代價換取秩序穩定。若選舉進程順利推進,將通過又一輪體制內競爭鞏固伊拉克這種「可控穩定」狀態;但如果對立派系認為權力分配失衡,或試圖破壞長期形成的權力格局,即便是短暫的動蕩也可能打破伊拉克脆弱的平衡。 伊拉克的民主體制如何運作? 伊拉克2005年經全民公投通過憲法,確立議會制民主政體,國民議會為選舉產生的立法機構。 每四年,伊拉克全國19個省份(包括庫爾德地區各省)的登記選民將投票選舉產生329名國民議會議員。 理論上,國民議會先提名總統(多為...
社會

他說 「反正他一樣被人騙,不如我來騙」

「叔叔,今天就是交版權資金最後一天了,我在銀行門口等你消息,這次再拖延下去我就無能為力。「 」我真心實意幫你促成這筆幾個億的大生意,現在再不給管理費,有任何問題我沒辦法處理了。「在一聲聲緊逼的催促中,張先生陸續向電話那頭的「中間人」沈某某轉賬500餘萬元,作為域名交易的「管理費」和「手續費」。然而,這筆錢最終石沉大海。近日,經閔行區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被告人沈某某因詐騙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十二年,並處罰金。 張先生已年逾古稀,常年對古玩感興趣。因前些年聽人說註冊互聯網域名再出售可以賺大錢,張先生便聯繫上曾在某互聯網公司工作的沈某某,希望合作「干一番事業」。想到沈某某懂技術又有人脈,張先生覺得找他幫忙註冊古玩方面的域名肯定錯不了。「萬事俱備」的張先生幾年間通過沈某某註冊域名多達幾百個。域名網站建成後,不斷有「客戶」聯繫張先生,表達高價購買的意願,但總會對網站提出新要求。張先生只得一再委託沈某某修改,並支付各類「證書費」「公關費」「解凍費」等。從2017年開始,前後有三十餘個「客戶」聯繫過張先生想要購買其註冊的網站,但始終沒有一個「客戶」同意與張先生當面簽訂合同或者支付定金。 長達7年的時間裡,張先生為促成交易陸續支出522萬餘元,卻毫無進賬。直到2024年9月,他與兒子一同向公安機關報案,這場騙局才被徹底揭穿。 到案後,沈某某對犯罪事實供認不諱。「反正他一樣被人騙,還不如我來騙他。」沈某某交代,所謂的「客戶」實際是其請來的「托」,搶注的證書是其在網上購買的假證、假章,有時還給張先生髮送許多域名買賣火熱的信息,故意製造緊張氣氛,以便順利取財。 2025年1月10日,閔行公安分局將本案移送至閔行區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承辦檢察官經審查認為,2017年1月至2024年7月之間,沈某某利用張先生缺乏對網站、域名的充分了解和知識儲備,慫恿張先生註冊上百個網站,並以辦理相關證書、支...
社會

中國是如何在全球核能競賽中超越美國的?

2013年,美國開始建設一代人以來的首批兩座核反應堆。原子能時代回來了。果真如此嗎? 受工期延誤的困擾,它們已成為史上建造成本最昂貴的兩座反應堆。核能似乎前途渺茫,至少在美國是這樣。 但在同一時期,中國建設了13座類似的反應堆,另外還有33座正在建設中。而且,中國政府的核能雄心是全球性的。 中國正迅速成為世界核能行業的領軍者,在建的反應堆數量與其他國家的總數幾乎相當。到2030年,中國的核電裝機容量預計將超過美國。美國是第一個利用原子裂變發電的國家,但核電站建設已經停滯了數十年。 中國的許多反應堆本質上是仿照美國和法國的設計,但中國成功地克服了工期延誤、成本超支等問題,這些問題已經多次阻斷了西方國家擴大核能的嘗試。 與此同時,中國正在西方遲遲未能取得進展的下一代核技術方面實現了突破。中國也在大力投資核聚變——若能攻克可控難題,這將成為潛力無限的清潔能源。 中國政府的最終目標是成為世界上的核能供應國,躋身美、俄、法、韓等極少數能設計並出口頂級核能技術的國家之列。 「中國人正在非常、非常迅速地行動,」卡內基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馬克·希布斯說,他著有關於中國核能項目的專著。「他們非常熱衷於向世界展示其核能發展勢不可當。」 隨著美中在全球爭奪主導地位,能源已成為地緣政治的一個戰場。尤其是在特朗普總統的領導下,美國已準備讓自己成為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等化石燃料的首要供應國。相比之下,中國則在光伏板、電池以及新能源車製造領域佔據主導地位,將清潔能源視為一個數萬億美元的未來市場。但原子能領域的領導權競爭尚未見分曉。 全球對核能的興趣正在復甦,尤其是有關氣候變化的擔憂日益加劇的背景下。這是因為核反應堆不像燃煤和天然氣發電廠那樣,排放導致全球變暖的溫室氣體,而且能全天候發電,這與風能和太陽能截然不同。 特朗普政府想在2050年之前將美國的核電裝機容量翻兩番,並開發新一代的反應堆技術,旨在滿足國...
社會

今冬是否為「超級冷冬」?中國氣象局釋疑

受冷空氣影響,近期我國多地降溫,冷出常年11月的水平。「今冬是否為超級冷冬」的話題引起關注。據中國氣象局微信公眾號,根據目前預測結果判斷,今年冬季我國氣溫接近常年同期到偏暖為主,但氣溫階段性特徵明顯,冷暖起伏大。 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氣候預測室副主任章大全介紹,在氣象界,冷暖冬不是一個「預測概念」,而是對冬季氣溫狀況的一個事後「認定概念」。 根據定義,在全國範圍內,超過一半的氣象觀測台站冬季平均氣溫滿足冷冬/暖冬標準,這一年冬季才會被判定為冷冬或是暖冬。 據中國氣象局介紹,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一共出現6個冷冬,均出現在2012年之前。 章大全特別指出,在全球變暖背景下,一方面,我國冬季平均氣溫增暖的趨勢十分明顯。另一方面,北極地區氣溫上升的幅度明顯高於熱帶和副熱帶地區,中緯度南北溫差減小,西風帶大氣環流減弱,受其影響,我國冬季冷暖波動更為劇烈,需要密切關注階段性強降溫和強升溫過程對生產生活造成的不利影響。 關注1 北京供暖準備情況如何? 冬季供暖這一民生大事已經進入關鍵籌備期。為切實保障廣大群眾溫暖過冬,北京供熱主管部門提早部署,加強與氣象部門監測會商,及時研判天氣變化情況,全力推進各項準備工作,確保溫暖精準送達。 記者了解到,各供熱企業聚焦設備運維、燃料儲備、人員培訓等關鍵環節,已經全面完成鍋爐房、換熱站等設備設施的檢修調試;提前上水打壓,進行冷態調試,「供暖管家」入戶檢查散熱器等設備,加強宣傳用熱常識和報修服務熱線。 為確保2025至2026年度供熱季來臨前供熱系統達到良好的狀態,全市各區已陸續啟動供熱系統試水打壓。試水打壓是供熱前的重要準備環節,市民可密切關注試水通知,試水打壓期間家中留人,並注意觀察暖氣片、管道介面等位置是否有跑、冒、滴、漏現象,如發現異常及時報修。 北京將持續關注天氣情況,加強氣象會商,供熱企業做好系統熱態調試,全力以赴備戰供暖季,築牢冬...
社會

好在——還有人關心保潔員在哪兒休息

這看起來是一件很小的事。一些年輕人,出於一種很樸素的衝動,想要為保潔員爭取一間休息室。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暫時還沒有。TA們都很清楚,保潔員面臨的困境,遠遠不止是一間休息室。 但為保潔員爭取一個休息室,意義也不僅是「多一個房間」。休息室只是起點,它讓我們看見保潔員的處境。也讓人們重新思考——誰的勞動支撐了城市的整潔?誰的身體承擔了城市運行的代價?為什麼一個城市的「體面」,往往是建立在另一些人的「隱形」之上?總之,被看見,是所有改變的開始。 當我們真正明白他人的處境和自身的命運總是相連,就會慶幸,好在,還有人關心保潔員在哪休息這件「小事」。 文|羅芊 編輯|張躍 圖|(除特殊標註外)受訪者供圖 一陣「小型颶風」 在任何公共空間里,小到一棟寫字樓,大到一所大學校園,保潔員們,都像空氣一樣重要,但又像空氣一樣透明。畢竟,我們每天生產的污穢和垃圾,並沒有垃圾仙子會把它們全都帶走。 「無標記」——美國社會學家韋恩·布魯克斯(Wayne Brekhus)這樣形容保潔員群體,是日常生活中的「無標記群體」,所從事的是「無標記的勞動」——TA們總是不被注意、未被看見,像光潔地面上隱約殘留的水痕,是永遠在建築角落忙碌的手和背影,而不被認為是需要坐下、喝水、換衣服、吃飯、喘口氣的個體。 今年春天,三八國際婦女節前後,終於有人在網路上提出保潔員無處休息的問題,話題「保潔員休息室不該是廁所的最後一格」也登上了微博熱搜,就像蝴蝶輕輕扇動了翅膀,接著掀起了一陣「看見保潔員」的小型颶風。 颶風最先形成於高校。江亦心是華東政法大學的一名學生,她大一開始參加辯論隊,關心公共事務,刷到有關保潔員無處休息的帖子後,她開始留意,自己身邊的保潔員都是如何生活的。 其實在這之前,江亦心也能感知到校園裡保潔員的存在,前年冬天,學校有熱心的學生注意到保潔員冬天在室外工作手長凍瘡,組織過一次暖冬行動,給保潔員集資買了手套和耳...
社會

河南話魔性爆紅,河南人自己都沒想通

河南話的逆襲並非孤立現象,而是河南整體形象翻身的一個縮影。當反精緻、反內卷、反焦慮逐漸成為主流,所有人是時候重新認識河南了。「活了這麼多年,第一次聽到有人說河南話好聽。」 最近上網衝浪,幾乎是有生以來第一次,發現不少河南人居然因為河南話的出圈而震驚了。2025年9月26日,以大宋文化為創作背景的沉浸式宋文化主題餐秀「清明上河·宋宴」在清明上河園上演,裸眼 3D光影呈現的古代畫面吸引顧客觀看。(圖/夏青華/中新社) 近些年,東北話、四川話、粵語、閩南語輪番在網上爆火,但沒有哪個河南人敢奢望「自家土話」能有這般待遇。在各種「最近覺得河南話一口一個『中』好可愛」「有沒有人能教我說一句河南話」的帖子下,評論區往往是清一色的難以置信:「恁到底想幹啥?」 不開玩笑,這屆網友是認真的。他們總結出一套教程:只要記住一串神秘數字「12431」,五秒即可學會河南話——普通話讀第一聲的字,在河南話里讀第二聲;普通話讀第二聲的字,在河南話里讀第四聲;以此類推。而且,這群半吊子的「初學者」還編出了十分抽象也並不地道的句子——「俺不中嘞」。河南老鄉哭笑不得,只得感慨一句:「世道真的好了,我們河南話居然也有人喜歡了。」一套學習河南話「萬能公式」在網路上廣泛傳播。(圖/河南省旅遊協會) 短短數年間,神州大地的風颳得河南人恍如隔世。熟悉的河南方言、文化、小店,突然就從常年被黑的「C位」緩步走下,搖身一變成了一股被追逐、模仿、歌頌的潮流乃至成為由古老走向新潮的象徵本身。這到底是一場短暫的網路行為藝術,還是河南真正迎來了屬於它的「文藝復興」? 「地域黑」的最大受害者,不想再背鍋了 眾所周知,是人就逃不過被「地域黑」。放眼全國,沒有哪個省份不曾被貼上刻板印象的標籤,而河南似乎從古至今都是「地域黑」中的顯眼包。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位於今天河南地區的宋國和鄭國就常常被「黑」。宋國人的「揠苗助長」「守株待兔...
社會

美國一名囚犯在佛羅里達州監獄內遭槍擊身亡

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當地時間22日報道,來自美國伊利諾伊州的一名男子本月在佛羅里達州一所聯邦監獄服刑期間遭槍擊身亡。報道提到,監獄內發生此類事件「實屬罕見」,因為獄警通常不被允許攜帶槍支。 報道稱,這名囚犯名叫德韋恩·托特萊本。他的親屬表示,自托特萊本10月10日在佛羅里達州奧蘭多市西北部的一所監獄死亡以來,已過去一周多時間,但他們仍未收到美國監獄管理局關於他如何以及為何被槍殺的答覆。托特萊本 資料圖 圖源:NBC報道配圖 報道說,美國監獄管理局通常會公布在押囚犯死亡的相關信息,但目前尚未就托特萊本的案件發布任何即時消息。與此同時,由於美國聯邦政府持續「停擺」,美監獄管理局官員也未就此回應媒體置評請求。佛州當地法醫辦公室向NBC證實了托特萊本被槍殺一事。 NBC稱,被問及這起致命槍擊事件及相關調查,該監獄發言人未作直接回應。監獄網站消息稱,「探視已暫停,直至另行通知」。該監獄在一封電子郵件聲明中稱,該監獄已於10月10日「加強改進運營」,「監獄長可制定管控措施或實施臨時安全舉措,以維護監獄的良好秩序與安全,同時保障工作人員及在押人員安全」。 NBC提到,美國監獄管理局政策規定,監獄工作人員只有在執行特定任務時才能攜帶槍支,包括押送囚犯、防範越獄和守衛安全崗位。此外,任何攜帶槍支的員工都必須獲得監獄長批准。...
社會

男子強行摘鏡生活視力「逆襲」:戴了10多年 不是真近視

王傑(化名)從初一開始戴了10多年眼鏡,眼鏡度數從最初100度增至近400度。由於長期戴鏡不適,8年前,他強行讓自己摘掉眼鏡生活。最近,他突然發現,自己的裸眼視力越來越好了,甚至能看清視力表的最後兩行。近期,他就診後得知,自己根本沒有真近視。 檢查結果顯示,王傑右眼近視25度,左眼近視50度,沒有散光。對成年人而言,屬於非常輕微的度數,可以不用干預。 10月21日,王傑就醫的武漢市第三醫院眼科主任湯蘭蘭醫生告訴九派新聞,青少年的長時間近距離用眼會導致睫狀肌持續緊張,難以完全放鬆,即使注視遠處,眼睛仍處於部分調節狀態,可能導致驗光結果比實際近視度數偏高。 這種因調節過度而暫時形成的近視部分,被稱為「假性近視」或「調節性近視」。湯醫生表示,初次配鏡時,10多歲的王傑未接受散瞳驗光,當時眼鏡店僅依靠電腦驗光或試戴鏡片的方式配鏡,未能排除調節因素的影響,導致測量度數偏高並錯誤配鏡。 「2005年左右,那時大部分醫院已經普遍採用散瞳驗光,但普通眼鏡店幾乎都沒有這項流程。」她說,門診經常會遇到一些長期戴眼鏡的患者,其實真性近視的度數沒有配鏡度數那麼高,這類情況多見於25歲以上的人群。就診結果。圖/受訪者提供 【1】戴鏡十餘年曾配過三副眼鏡,度數持續增加 王傑今年33歲,東北人,現居武漢。他向九派新聞介紹,初一時,他因個子高被安排坐在教室後排,距離黑板較遠,看不清板書。當時班上很多同學都有類似情況,「我跟爸媽說我看不清,他們就帶我去配近視眼鏡。」 「店員先讓我對著鏡子看視力表,我看不清,他就給我戴上一個空鏡框,然後一片片換鏡片,問我看不看得清、暈不暈,走兩步試試,感覺清晰之後差不多就定下來了。」他回憶。 後來他詢問同學才發現,大家的配鏡過程幾乎一模一樣。而當時的配鏡水平有限,眼鏡店設備簡陋,流程簡單,沒有專業的驗光儀器。他坦言,「我配了三次眼鏡,但從來沒有接受過散瞳驗光。」 王傑稱,...
社會

那麼年輕,尿毒症,只在「這裡」找到光

李曉明的世界很久沒有那麼吵鬧過。 在窗帘緊閉、工友來來去去、縫紉機喋喋不休的工廠里,24歲的平車工李曉明度過了非常忙碌的夏天。他要上班,每天做重複性的活——縫褲袋和腰帶,從早上9時一直到晚上9時。在成品服裝堆積而成的世界中間,他沒有太大的野心和慾望,心愿都是很微小的: 身體不出差錯; 夏天多出點汗(這樣才能多喝水); 想看看大海。 這些心愿是他抵達廣州後,才開始一步步在腦海里暢想的。兩年前,他得了靠透析機才能續命的尿毒症,終日體會到人生的虛無,曾以為「人生完了,以後幹啥也幹不了」。他想過從七樓的家跳下去,但沒付諸行動。「說白了,還不敢死,還想活。」 2024年,想活下去的李曉明,與35歲的阿蘇、18歲的林敏、54歲的寶姨,都在互聯網刷到了同一類信息——在廣州,有幾家特殊的民營血液透析中心(以下簡稱:血透中心)。到這些血透中心透析的病人,可以獲得「驚喜福利」:一份工作。 處在絕境里的人們沒想到,有一天,他們共同相信了互聯網上「像騙人」的招募信息,從困境中出走,「漂」到廣州,與天南海北的尿毒症患者在工作中相遇。他們以「腎友」相稱,以此定義他們共同的命運。 他們來到了同一間透析中心。二樓、三樓是病床,透析機全天像滾筒洗衣機一樣運轉,擔任腎友們的「人工腎臟」。四樓卻是一家能容納百人的服裝廠,透析完畢的腎友,噠噠噠地踩著踏板,在縫紉機前埋頭工作,試圖用工作的錢換續命費。服裝廠內,工人們正在工作/南風窗記者郭嘉亮攝 通過「以工養病」,腎友們生病後與社會脫節的命運重新咬合。這類從嶺南土地上生長起來的特殊工廠,並非完全生於偶然,它們的誕生得益於各項公共政策互相嵌套的培育。 故事與錢相關,但又不完全是這樣。當生命的存續只能依賴機器腎臟,生病的人們逐漸疏離於社會,「活著」這件事所仰賴的就不再是活著本身。在由布料、縫紉機、透析器組成的看似重複的生活之中,有更重要的東西在支撐絕望者的生命。 0...
社會

抗爭40餘年,伊朗女性仍不能合法摘下頭巾

◆穿戴頭巾的伊朗女性。 伊朗確定國家利益委員會成員穆罕默德·禮薩·巴霍納爾的幾句話,近來掀起輿論巨浪。 他在10月初公開表示,通過強制頭巾法來治理國家的時代已經結束了,自己從一開始就不相信佩戴頭巾這回事,「強制戴頭巾的法律不是必須遵守,而且在國家安全委員會協商後,議會通過的所謂《貞潔與頭巾法》已被暫停實施」。◆巴霍納爾是伊朗確定國家利益委員會成員。 這些話一度引起誤讀,被認為是伊朗不再強制女性戴頭巾,這種誤解也基於巴霍納爾的身份——他所在的確定國家利益委員會由伊朗最高領袖直接領導和任命,並作為最高領袖的顧問角色,實權極大,可監督政府各部門。 強制戴頭巾的規定捆綁了伊朗女性幾十年,因而巴霍納爾的言論一度使人振奮。但這僅僅是他的個人表態,無論其是否作為來自統治階層內部的試探,一則無法撼動既定法律,二則他在強硬派的攻擊下很快收回言論,表示應對挑戰規定的人進行懲罰。 由此看來,距離撬動並廢除頭巾強制令,伊朗女性還有漫長的征程。引發保守派強烈批評 在伊朗,頭巾不僅是服飾,而被刻意強化為一種象徵和價值觀。 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婦女戴頭巾成為宗教義務,甚至明文寫入法律中。伊朗《伊斯蘭刑法》第638條規定,在公共場合「未佩戴適當的伊斯蘭頭巾」的女性將面臨10天至2個月的監禁,或被處以罰款。 為了強迫女性遵守該規定,道德警察在伊朗各處巡查,監視女性著裝,他們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決定女性著裝是否合格並且是否要拘留她們。警察會將他們認為不合規的女性帶走,要求她們的家人帶來「合適的」衣服,她們會遭到訓斥,被要求籤署書面承諾不再違反規定。 近年來,被懲戒的不僅是女性,如果咖啡館、餐廳未能執行頭巾規定,也將面臨關閉風險。而所謂的「公共場合」也不限於學校、辦公室等地,甚至擴展到車輛內。在交通監控攝像和公眾舉報的「幫助」下,如果一輛車內坐著未佩戴頭巾的女性,這輛車會收到簡訊警告,嚴重的情況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