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奇人周興和》勵志小說連載之八 ● 春江水暖鴨先知
寒冷的冬天終於就要過去。
粉碎「四人幫」後的第二年,即使在川北偏僻山中的小山村,也可以嗅到一絲春的氣息了。
第一縷春風,來自遙遠的安徽鳳陽縣小崗村。這一年,小崗村的農民吃夠了大呼隆生產方式的苦頭,他們實在活不下去了,20多戶村民冒著坐牢的風險,在一盞煤油燈下秘密串通後,在一張紙上按上了密密麻麻幾排手印。他們做出了一個膽大包天的決定:劃分集體的土地,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隨後,在當地領導裝聾作啞默許之下,這股包產到戶的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勢,迅速在各地農村悄悄蔓延起來。
周興和是個嗅覺極其敏銳的人。
不甘寂寞的他又蠢蠢欲動起來。
1974年初,由於他做草藥、票證等小生意,又被「群專」組織沒收了物品,在公社又被掛牌遊街後,他這死心塌地「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壞分子」,更是在當地聲名狼藉,連小生意也無法再做下去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一不做二不休,周興和想了幾天,他既沒有抱石投河,也沒有找人拚命,他懷揣幾塊錢,告別妻兒,一咬牙遠走他鄉了。走出家門,他睡車站,蹲屋檐,有時在外地打幾天短工,有時在別處做點能掙錢的小生意,掙點錢後再偷偷回家給妻兒買點吃的用的。
「中山大隊的那個周興和,不安心在生產隊勞動,長期在外當流竄犯!對這樣屢教不改的人,早就該專他的政了!」公社革委會領導在大會上把周興和作為反面教育典型,他們指使「群專組」的人,「這樣的人,要把他抓回來,不行就送到公安局關起來!」
「那個周興和,十四五歲就拖家養口的,也不容易。他不偷不搶,也沒危害社會呀。」公社裡有人動了惻隱之心,「把他抓回來關起,他家裡大大小小几個娃兒要吃飯,都餓死了啷個整啰!」
「那就勒令他限期回來,交給生產隊勞動管制,不準亂走亂動!」
到了1976年夏天,「反擊右傾翻案風」開始了,階級鬥爭風聲更是緊了起來。公社革委會通過各種手段,勒令周興和回到了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