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鎮雄縣:移民搬遷數年未得安置 村民訴:涉嫌問題繁多
移民搬遷是脫貧攻堅的一種有效方式。努力改善移民搬遷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不僅關係到移民搬遷群眾能否順利實現精準扶貧與精準脫貧、過上好日子,而且能對改變移民搬遷群眾幾代人的命運產生深遠影響。
「我們是雲南省鎮雄縣胡家山水庫的移民搬遷村民,要反映的問題是胡家山村民搬遷五、六年未得到妥善安置,懇請上級部門領導傾聽民聲,體察民意,幫助解決移民搬遷戶安置問題。」近日,雲南省鎮雄縣胡家山水庫的移民搬遷村民致函有關部門,反映胡家山村民搬遷安置工作中涉嫌存在的一些問題。
為解決鎮雄縣城區數萬人口的飲水問題,省里決定在塘房鎮胡家山修建水庫。在上級部門的組織下,胡家山五個村民組一千多名群眾以舍小家、為大家的情懷,在未得到補償安置的情況下,告別了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在外租房居住。誰知這一租就是五、六年未得到妥善安置,村民們於是向上級部門反映情況請求解決問題。今年終於說可以安置,但安置的結果,讓村民們感到失望。
其一,相關部門未嚴格按照「先補償,後搬遷」相關法律法規執行,導致群眾基本生活困難。安置工作推諉拖沓,五、六年以來進展緩慢,群眾多方反映無結果。
2013年,塘房鎮未嚴格按照「先安置、後拆遷」規定,只給了搬遷群眾微薄的房屋賠償、青苗賠償、搬家費以及租房補償,並許諾群眾以後地基安置多出的人頭面積每平米只需支付500元左右就行。胡家山村民相信政府,就搬離家鄉,靠著微薄每月50元的房租補助,在塘房集鎮及各地租房居住。搬遷戶大多是貧困戶,一直以種莊稼為生,離開了土地,生活水平極度下滑,基本保障都成問題,更加向深度貧困發展。甚至有的一家五、六口人只租兩間房,男女老少在一個房間同吃同住。
其二,征地拆遷工作不夠公開公平,補償標準不盡合理,違規問題時有發生。
大擢魁村主任在水庫地無手續違規開辦的採石場,有關部門不但不追究責任,還對其進行私下賠償;村支書汪某傳在水稗田違規開辦的採石場,居然補償了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