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聲音:農民群體謀求發展太難了,太痛苦了!!
農民群體謀求發展太難了,太痛苦了。自力更生,努力致富,為什麼卻遭到打壓!!
網路媒體經常報道,某某地區好多耕地荒廢,無人耕種,很多農民都不願意種地。作為農民子弟工,我是深深體會到了無奈與痛苦。
我是一位改革開放後一直在廣東打了十六年工的農民工。這幾年,隨著父母年事已高,需要照顧,加上國家政策也支持農民工回家發展,所以我回家發展了。我的家鄉¬——柳州市柳江區三都鎮,是全國有名的蔬菜「香蔥種植基地」,有十幾年的種植歷史了,近幾年香蔥產業發展十分迅猛,常年種植面積達5—10萬畝(含複種)。香蔥種植技術成熟,既粗壯,味道又香,是外地市場的「搶手貨」,銷往全國各地,每天銷量達150噸,高峰期可達400噸。
雖然香蔥產業發展十分迅猛,但我們農民兄弟卻做的十分的辛苦,農村很多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勞力本來就少,經常出現勞力嚴重不足,香蔥采後加工場地緊張等。附近每個村屯村民,都在樹底下或房屋廊檐底下進行采後加工。特別是在下雨天,采後加工過程中所產生的香蔥黃葉及根部淤泥、垃圾等,嚴重污染了村裡幹道,導致路面泥濘,給老人和小孩出行帶來了很大的安全隱患。采後手工清洗環節,效率更是低。雖然鎮上也有機械清洗設備,但每天三四百噸的出貨量根本無法滿足,高峰期經常要到凌晨1—2點才清洗完成,大部分仍靠手工清洗,還經常導致延時發車,客戶抱怨。在4—5度寒冷的冬天,因清洗香蔥手指長期浸泡在水裡,手指開裂流血,疼痛難忍。
面對種種困境,我和村主任、村民領導小組成員一起商量同意後,成立了柳州市小蔥種植專業合作社,到工商部門註冊辦理了營業執照,先後投入了50多萬元,在本村瓦窯口處建了一個鋼架棚場地,佔地約600平方米左右,做產業采後加工、清洗、包裝、出貨為一體的配套設施,從某機械設備廠引進兩台日可清洗5—8萬斤香蔥的清洗設備,大大減少勞動成本和出貨時間。兩台設備相當於100多人的手工工作業量,村民們也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