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8 10 月

中國

中國

中國網民恐慌:2020新冠疫情的一切又要回來嗎

廣東基孔肯亞熱(又稱屈公病)病例持續上升,其中佛山病例累計已超過6000例,當地7月29日宣布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III.級響應。 據了解,佛山政府號召愛國衛生運動,展開大範圍的滅蚊。但有小紅書網民爆料,當地居委會以查積水、滅蚊等名義,強行破門闖入居民的房子更擅自更換大門門鎖。 該網民報警後,警察更要他配合居委會的工作,事件引髮網民熱議。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85191137318-2\");});佛山一名網友在小紅書發文表示,他家有一套沒人住的房子,物業說查積水滅蚊,沒人在家,就直接把原本的鎖破壞進入了,並給了一個新的鎖,但非常難用。該網友發問痛批,「這種情況是被允許的嗎? 是有多緊急要破門? 還是為了完成任務的懶政現象?」,網友報警之後,警方竟然叫他「配合居委會的工作」。居委會更回應該網民,若需要強行破門的紙本證明,他們會去申請,更稱是警方請居委會叫人開鎖的,撇清掉一切責任。佛山啟動公共衛生事件III.級響應。 網民憂疫情期間的防疫亂象重演許多網友都從佛山這種破門的行為,聯想到新冠疫情期間強行封門、破門強篩等各種亂象,引發不少網民憂心。網民評論:這似曾相識的情節又要回來了嗎? 居委會有啥法律依據隨便開鎖闖入居民家中,這涉嫌違法了吧。 2020年的一切又要回來了嗎? 舊的船票還能上新的船。5年一輪迴,又要回到魔幻的2020了嗎?...
中國

守護台海和平 美軍才是「定海神針」

資深媒體人矢板明夫,曾以記者身分駐北京多年,採訪過不少新聞事件和中共官員,報道披露過內幕消息,頗有影響力。 近年台海關係緊張,習近平個人獨裁者公然宣稱「武統台灣」,引起了世界各國和媒體的關注和評說。為此,矢板明夫近日在節目中披露,他駐北京時曾探訪過一位退役中共上將,其說出了中共軍隊攻打台灣時機的三個條件:一是中共軍隊實力上要碾壓台灣軍隊實力,二是美國軍隊不直接進行干預,三是台灣政治局勢發生內亂。 這三個條件中只要有兩個條件出現發生時,就是軍隊武統台灣的最好時機。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85191137318-2\");});其實,這三個條件之中,最為關鍵的是美國軍隊不直接干預。 換言之,也就是說有美國軍隊的直接干預,中共軍隊才不敢「武統台灣」,美軍才是台海和平的定海神針! 歷史與現實都充分地證明了這一點。自從上世五十年代初朝鮮戰爆發後,美國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中共雖然整天價響地高喊「一定要解放台灣」,但中共軍隊始終敢不越雷池一步,跨越海峽攻打台灣,直到其偉大領袖毛澤東壽終正寢。鄧小平改革開放後,與美國為首的西方民主國家改善關係,與世界接軌,發展中國經濟,提出並制定了一國兩制,希望和平統一台灣。但鄧小平死前卻留下這一遺憾,他在一九八九年曾對訪華蘇共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吐露心聲:「我這一生只剩下一件事,就是台灣問題,恐怕看不到解決的時候了。」前中共領導人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希望和平統一台灣。 (文件照,維基共享)應該特彆強調的是,鄧小平這一遺憾是和平統一台灣,而不是「武統台灣」。以美國為首的世界自由民主國家對中共的態度是,認為幫助中共發展經濟科技,壯大富裕的中產階級,促使中共在政治上有所放鬆和改變,逐步民主自由化,接受普世價值,融入並成為負責任的國際大家庭成員。&nbs...
中國

北京暴雨,誰被困在洪水中?

過去一周因北京暴雨災害喪命的44人里,有31人是來自密雲區太師屯鎮養老照料中心。比上述官方通報更觸目驚心的,是網民和媒體在這家位於市郊的養老院拍攝的畫面。網傳視頻顯示,洪水過境時,一名被困在養老院的老人眼見窗外水位越漲越高,無助地趴在窗邊揮手呼救。另據財新網拍攝的現場照片,洪水退潮後,多架輪椅浸泡在養老院走廊的淤泥中。房間里的床鋪被掀翻,洪水留下的水位線比衣櫃更高,牆上還能清晰看到有人按下的泥手印。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85191137318-2\");});根據星期四(7月31日)的新聞發布會,密雲區在本輪強降雨過程中受災最嚴重,太師屯鎮又是密雲受災最重的地區。上述養老院位於密雲水庫上游的太師屯鎮街,7月28日災情發生當天,養老院內共有77人;除了八名工作人員,69位老人中有55人處於失能或半失能狀態。據遇難者家屬披露,這家養老院內入住的多為行動不便的老人,在洪水中倖存下來的大多是能行走的老人,「想辦法站上了窗檯或椅子上」。密雲區委書記余衛國在發布會上一度哽咽,指這些老人年紀與他父母相仿,卻因為暴雨災害離世,「我們非常難過、深感悲痛。」余衛國說,養老院所在的鎮中心區域長期來「都是安全的」,因此應急預案沒有將它列入人員轉移範圍。他坦言:「這說明我們的預案是有漏洞的,我們對於極端天氣的認識是不足的。」儘管語氣誠懇,但網民很快發現背後的邏輯問題:密雲水庫是北京重要的防洪屏障,水庫附近的養老院里有50多名失能老人,照理應被列為重點防汛單位,為什麼沒被優先轉移?養老院周圍居民告訴媒體,養老院是附近一帶地勢最低的地方,並非官方形容的那樣安全。財新網報道稱,受災後,比養老院還靠近河道的居民家中最高水位只有1.5米,但養老院最高水位達到2米多。此外,本輪北京暴雨始於7月23日,密雲區也...
中國

瑞士媒體:習影響力變弱 胡錦濤重返政治舞台

中共政治局7月30日的會議罕見強調習近平思想以外的前中共黨魁治國理念,尤其是胡錦濤的科學發展觀引起了猜疑。近階段,中南海的各種異象不斷被國際媒體熱議,除了美國、法國、日本和台灣媒體,如今瑞士媒體也湊熱鬧,刊發一篇有關習近平的影響力逐漸減弱的文章。瑞士媒體:習的影響力在變弱7月25日,瑞士最具傳統的德語日報《新蘇黎世報》報道,自2023年習近平連任第三個任期以來,儘管表面上看起來權力穩固,但一系列政治與經濟跡象表明,他的影響力正在逐步變弱。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85191137318-2\");});報道表示,由於中共內部的權力結構不透明,外界只能透過象徵性跡象、媒體措詞和人事安排來揣測高層動態。報道說,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大上公開羞辱前任總書記胡錦濤,標誌著他對黨內改革派的徹底清洗。不過,過去幾周,胡錦濤和其政治盟友如胡春華重新出現在公眾視野,黨媒也罕見地重提「科學、民主、依法決策」等胡錦濤時代的治國理念,被視為對習近平個人集權路線的間接批評。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式上,前國家主席胡錦濤(中)被架離會場。(圖片來源:Lintao Zhang/Getty Images)習家威信被淡化 習地位受考驗報道還指,習近平在2025年5月下旬至6月初「失蹤」引發健康出問題猜測,有傳言說他可能中風。雖然官方報道他在此期間與多國領袖通話,但仍未平息外界疑慮。報道表示,2025年5月24日落成的「共產主義革命紀念館」並未以其父親習仲勛命名,顯示出其家族威信已逐漸淡化。中國經濟正面對房地產危機、青年失業率和外資撤離等多重挑戰,習近平的強硬政策引發了自1989年以來最大規模的抗議浪潮,進一步削弱了他的威望。報道最後表示,目前尚無確切證據顯示習近平即將下台。習近平的權力...
中國

高考後 中國學生擠爆整形科

今年高考前夕,為保持備考動力,河南開封的高考生凌玥興緻滿滿地列了一份「考後計劃清單」,打「瘦臉針」是清單里的一項。凌玥萌生打「瘦臉針」的想法並非一時興起。上高中以來,因咬肌肥大,她的臉形呈現出倒五邊形的形狀,被同學起外號「方方」。為遮擋臉形缺陷,即便在炎熱的夏天,她也極少將頭髮紮起來。為防止頭髮被風吹起,她還嘗試用膠水將頭髮粘在腮幫子上。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85191137318-2\");});「因為臉形,我感到深深的自卑,這種自卑感貫穿整個高中三年,甚至影響了學習成績。」凌玥告訴《中國新聞周刊》。6月22日,她在鄭州人民醫院花費1600元進行了「瘦臉針」注射。正值暑假,各大醫院、美容院迎來一輪整形美容小高峰。相較於傳統的燙染髮、做美甲等考後「爆改」,醫美正成為高考生變美的新賽道。「相當於一份『成年禮物』」凌玥的咬肌肥大問題或許與經常性咀嚼硬物有關。日常生活中,她喜歡吃牛肉乾。從初中起,她會通過「咬筆」釋放學習壓力。凌玥說,通過網路平台,她了解到縮小咬肌的若干方法中,打「瘦臉針」是較為有效的辦法之一。自己從高一起就萌生了打「瘦臉針」的念頭。「高考後來諮詢醫美項目的學生很多,甚至在高考快結束的時候,不少家長就已預先替孩子來排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整復外科主任醫生楊軍說,該院整復外科目前每天接診的高考生有100多名,高考結束和高考出分這兩個時間點前後,就診人數最多。高考生選擇的醫美項目中,雙眼皮手術、玻尿酸隆鼻、「瘦臉針」注射較為常見。高考生考後醫美熱潮在近五年不斷升溫。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整形美容外科主任醫生崔海燕表示,高考結束後,許多考生從長時間的壓抑狀態中解放出來,希望以一個嶄新的形象投入大學生活,此時,醫美項目相當於一份「成年禮物」。多位受訪專家...
中國

劉鶴罕見露面

過去一年鮮少露面的中國前副總理劉鶴,在北京與美國企業高層代表團會面。這是他在兒子劉天然4月傳出涉金融腐敗被查傳聞後,罕見被公開的一次活動。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USCBC)星期五(8月1日)在官方微信公眾號發文稱,USCBC董事會代表團星期三(7月30日)在北京完成兩天訪華活動。代表團由聯邦快遞集團總裁芮思博任團長,包括波音、普華永道、蘋果公司、高盛集團等多家美企高層。文章稱,在中美兩國持續就關稅和貿易政策問題談判之際,代表團拜會了中國外長王毅、商務部長王文濤、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李樂成等人。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85191137318-2\");});文章也提到:「此外,代表團還在北京拜會了國務院前副總理劉鶴和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易綱。」不過,USCBC沒有在微信公眾號發布相關會見照片。劉鶴2023年退休後經常會見訪華外賓,但過去一年,他的公開活動次數大幅減少。英國《金融時報》4月引述消息人士稱,中國官方正調查劉天然涉及金融腐敗的問題,不過也有接近劉天然的人士稱消息「完全不屬實」。美國前高官韋德寧認為,這起調查意味著劉鶴可能面臨問題。美國總統川普第一任期發起對華貿易戰後,劉鶴曾任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達成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南華早報》2023年曾引述消息人士報道,劉鶴卸任後仍在為高層提供建議,特別是在涉及美國的問題上,顯示他被北京視為制定對美政策的重要資產。...
中國

3份關鍵證據浮出水面 宗馥莉為何首戰敗訴

同一天,宗慶後立下兩份遺囑,其中一份涉及其特定境外資產但未涵蓋建浩創投及其資產,另一份則涉及宗慶後在中國內地境內資產。8月1日,備受矚目的宗慶後百億遺產糾紛案迎來關鍵節點,香港高等法院對相關案件進行聆訊並宣布決定。北京商報記者從香港高等法院獲取的文件顯示,法官批准原告宗繼昌、宗婕莉、宗繼盛三兄妹提出的資產保全申請,禁止第一被告宗馥莉及第二被告建浩創投有限公司(Jian Hao Ventures Limited,以下簡稱「建浩創投」)對滙豐銀行香港賬戶內的資產進行提取或抵押。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85191137318-2\");});三份關鍵證據浮出水面2024年2月25日,娃哈哈集團締造者宗慶後與世長辭,享年79歲。他身後留下的,不僅是龐大的商業帝國,還有錯綜複雜的家族資產關係,而這,成為後續一系列紛爭的導火索。2024年12月,自稱是宗慶後子女的宗繼昌、宗婕莉、宗繼盛,向香港高等法院對宗馥莉及建浩創投發起訴訟。在2025年8月1日披露的文件中,更多證據被擺上檯面。原告方宣稱,宗慶後生前曾有設立信託保障他們權益的周密計劃。宗慶後曾手寫指示,安排郭虹(遺囑執行人之一)前往香港,在滙豐銀行辦理三個信託,每個信託金額達7億美元。該指示明確了信託的諸多關鍵細節:「信託僅獲取利息,要求滙豐銀行給予較優惠的利息,我們長期不動,僅能收取利息使用;按香港法律要求,簽訂信託合同,並請香港公證處公證;受益人僅是其本人與子孫,與配偶沒有關係,系婚前財產;滙豐賬目美金尚不夠,請把人民幣換成美金;先辦理繼昌/婕莉的,若美金募足了,請繼盛請假回來辦理好。」2024年2月2日,宗慶後與宗馥莉簽訂委託書,進一步明確信託設立事宜。委託書顯示,建浩創投登記股東為宗馥莉,宗慶後為唯一董事,且宗馥莉系替宗慶後...
中國

巨額虧損!中國太陽能巨頭悄然裁員1/3

路透社周六(8月2日)發自北京的專稿稱,通過對財報數據分析發現,中國多家領先的太陽能製造企業在2023年悄然大幅裁員,總裁員人數接近8.7萬人,平均裁員比例高達31%。這一曾被中國政府寄予厚望、定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領域,正面臨價格暴跌、產能過剩與巨額虧損的多重衝擊。路透社稱,此次裁員潮凸顯出,光伏行業與電動車等「新三樣」產業正在經歷激烈的「內卷式」價格競爭。當前全球每年太陽能面板產量已遠超市場實際需求的兩倍,而絕大多數產自中國。根據上市公司公開披露數據,隆基綠能、天合光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以及通威股份五大廠商在去年合計裁員約8.7萬人。分析人士指出,這些此前未公開的裁員情況,可能是正式裁員與因降薪減時造成自然流失的複合結果。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85191137318-2\");});在中國,裁員問題向來高度敏感。除隆基曾承認裁員5%外,其餘幾家企業從未公開披露裁員信息,也未就路透社的置評請求作出回應。巨虧達600億美元 行業景氣度持續惡化晨星分析師王成(音)表示,「行業自2023年底以來已明顯步入下行周期」,「2024年情況進一步惡化,而2025年恐怕還將繼續下滑。」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在7月發布的報告稱,2024年以來,已有超過40家光伏企業退市、破產或被收購。2020至2023年間,中國太陽能行業經歷了罕見的擴張浪潮,成為政策重點扶持的「新三樣」之一(另兩項為電動車與電池),大量資金從下滑的房地產領域轉向新能源產業。但快速擴產導致嚴重的產能過剩,同時美方也針對東南亞中資光伏產品加征關稅,進一步削弱了行業盈利能力。Workers carry solar panels to install them at a solar farm in Lingwu Friday,...
中國

中國人不是不愛買了 而是換了玩法

中國奢侈品市場變了,變得讓香奈兒、迪奧、古馳和愛馬仕等歐洲奢侈大牌措手不及。中國奢侈品市場萎縮的原因不僅僅是中國的消費疲軟,還有中國年輕人的消費越來越「任性」。中國奢侈品市場萎縮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85191137318-2\");});法國世界報周四刊登文章表示,中國奢侈品市場變了,變得讓香奈兒、迪奧、古馳和愛馬仕等歐洲奢侈大牌措手不及。過去中國市場上的「買奢侈品包包等於升值」的黃金年代,似乎一去不復返了。以天津的丁先生為例,他的生意是回收二手奢侈品再轉賣。如今,他苦笑著說:高價轉手的日子結束了,買新品的買家少了、可供他收購的舊貨也少了,他的生意因此一路下滑。確實,2024年,中國奢侈品市場整體萎縮了近兩成,連路易威登和古馳的銷量都直線下墜。LVMH、開雲等巨頭紛紛喊冷。法國世界報表示,原因之一是中國的宏觀經濟環境不容樂觀,地產市場持續低迷,就業壓力壓得年輕人透不過氣,在這一背景下,買愛馬仕Birkin包包顯然不再是剛需。諮詢公司Bain&Company甚至預測2025年奢侈品銷量還將繼續下滑。中國年輕人的消費越來越「任性」但是,法國世界報也指出,中國奢侈品市場萎縮的原因不僅僅是中國的消費疲軟,還有中國年輕人的消費越來越「任性」。中國人不是不愛買了,而是換了渠道和玩法。自新冠疫情後,去實體精品店的人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小紅書、抖音、以及B站的直播帶貨。明星網紅們一邊講故事,一邊高喊「手慢無」,讓粉絲們秒下單。曾經的「直播女王」薇婭雖因稅務問題退場,如今則是24歲的真名叫梁韜(Tao Liang)的「包先生」在挑大樑。與此同時,奢侈品境外購物大熱:日元疲軟的日本成了中國遊客的「奢侈品超市」,免稅店裡幾乎可以聽到「全場中文播報」。至於中國的消費群體,30至45歲...
中國

台灣命運繫於中國稀土?

看過武俠片的人應該都會記得一個逗趣畫面。 處於劣勢的武士突然低下身子,冷不防地抓起地面一把砂或泥土扔向對手的眼睛,趁機溜之大吉,有時候還能夠因此扭轉局面呢。 像極了美中貿易戰、科技戰里,原本一路挨打的中國拿稀土金屬(rare earths)作保命符,並在激烈的戰況中立於不敗之地。拿經濟資源當作工具或武器,用以實現政治、外交目標,積極面叫做國家治略(statecraft),消極面或防衛性措施則是國家經濟安全。 比較時髦的講法就是地緣經濟(geoeconomics)。冷戰時期阿拉伯國家的原油、二戰後躍升為國際清算和儲備貨幣的美元(可用以限制國際匯兌等金融制裁)都是大家所熟知的兩大殺手鐧。 但在這種地緣經濟年代,由於各國之間不管是否屬於敵對陣營,大家經貿關係都高度互賴,以致幾乎什麼東西都可以拿來當作武器。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85191137318-2\");});就在新冠疫情期間,中國藉由口罩和疫苗輸出,企圖改變接受支持國家的對台立場,甚至換取不追究中國在新冠病毒傳播的責任; 近來川普2.0更赤裸裸地以美國市場作為槓桿,迫使經貿夥伴對美大幅開放本國市場,甚至大舉採購和投資(融資),都是活生生的例證。不過,要論戲劇性的話,以上這些案例恐怕都比不上稀土金屬。「中東有原油,中國有稀土金屬」,即使高瞻遠矚如鄧小平,在1992年說出這句話時,應該也未能料到,稀土金屬會在現世如此風光。 晚近隨著碳排放等溫室效應日益嚴重,為了緩和全球氣候變遷問題,能源轉型和綠能發展幾乎成為同義詞。 加上高端科技製程優化等需要,稀土金屬的戰略地位早已超越原油等化石燃料。以電動車、風力發電機和超音速戰鬥機(導彈)為例,都需要高性能磁鐵或永磁馬達(強力磁鐵可大幅縮小馬達和其他電子儀器體積),而在鍛煉永久磁鐵過程...